导语
在中国古代,北宋是最富裕的王朝。数据统计,北宋咸平三年GDP为265.5亿美元 ,占世界GDP总量的22.7% ,和现在的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差不多一个水平;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人均400美元。人口数也冠绝全球:在建国初,北宋人口只有3710万;到1124年,也就是灭亡前三年,人口已经暴涨到1.26亿。但就这样一个超级富国,忽然之间就被一个刚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给灭掉了,首都被攻陷、皇帝被俘虏、无数财富和女人被掳走。
北宋为什么会灭亡呢?回头看这段历史,不同视角会得出不同结论。有的结论比较简单,认为北宋灭亡的原因是军事实力不行,打仗打不过,自然会被灭国;有的结论相对深刻,认为北宋亡于长期积累而成的内部危机,包括人浮于事、官僚军队机构臃肿造成的财政困难,军事痼疾造成的战场失败,恶性党争造成的决策混乱等。
今天我们把视角集中在“靖康之变”前后几年的时间,通过诸多历史细节,看看北宋在外交和军事上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
一、北宋联和金国灭辽,期间外交上出尔反尔,军事上懦弱无能,让金国印象深刻。
我们先交代一下历史背景。北宋从建国开始,就一直想收复石敬瑭割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在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这一片。这一片地方易守难攻,是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燕云十六州,北宋和辽国打了很多仗,但败多胜少。最惨的时候,辽兵直接切入中原腹地,打到现在河南濮阳,威胁到北宋首都汴梁,宋真宗吓得差点南逃。
后来,双方就地在河南濮阳,也就是当时被称为“澶渊郡”的这个地方,签订了著名的“檀渊之盟”,约定为宋辽两国成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檀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进入了长时间的和平时期。
合约虽然签订了,但对于万乘之尊的北宋皇帝来说,与北方少数民族签订城下之盟,实在是心有不甘。首先,他们每年都得给辽国钱,虽然钱不多,但说出去不好听,相当于花钱买和平;其次,燕云地区不收回,北方就没有屏障,敌军随时可能长驱直入,威胁首都汴梁。
到了1114年,事情起了变化。原本附庸辽国的女真族,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造反。完颜阿骨打起兵时,只有2500人,但战斗力十分强悍,很快攻占了辽国在东北的大部分领土,并于1115年在今天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建立金国。
金国的兴起,给北宋提供了一个机遇。北宋君臣心中打起了小九九:我们能不能和金国联手,灭掉辽国,收回燕云地区呢?
大臣们的意见分为两种。以蔡京、童贯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和金国结盟,灭掉辽国,收复燕云地区;但一小部分相对理智的大臣,则反对联金灭辽,他们认为,辽国已经汉化得差不多了,是一个爱好和平的邻居,而金国刚刚兴起,还保留游牧民族野蛮好斗的特点,和他们做邻居,恐怕边境不得安宁。
但俗话说得好,“利令智昏”,贪便宜就是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宋徽宗被收复燕云地区的美好前景冲昏了头脑,决定向金国派出了外交使节,商讨联金灭辽事宜。
与此同时,辽国也在和金国进行外交。辽国准备封阿骨打为一方诸侯,和当初的宋朝一样,以土地换和平。阿骨打原来是准备同意的,他认为,辽国那么大的国土面积,实力不可能太弱,长期打下去,自己未必能赢,不如先偏安一隅,发展自己的实力。但宋朝使节到来后,阿骨打改变了主意,因为既然有强大的宋朝来当盟友,那么灭掉辽国是有很大成功几率的。
于是宋金两国开始讨论联合灭辽的细节。两国约定夹攻辽国;灭辽后,宋朝每年给金国岁币,数量和给辽国的相同;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归宋朝。
合约虽然签订了,但很多问题没有说清。比如,北宋关注的重点是收回领土,金国夺取燕云地区后应归还给北宋;而金国关注的重点是,北宋得在战场上出力,和金国夹攻辽国。如果金兵攻打燕京时,北宋兵马没有及时赶到,那就是没有完成夹攻的规定,合约就要作废。所以合约能不能执行,得看北宋能不能打仗。
而且,很多协议没有明确,后来引发了很多争论。比如辽国重点城市西京,现在山西大同地区,是不是要和燕京一起交给北宋?不在燕云十六州范围内,但早被辽国占领的营州、平州、滦州,要不要也一起交付?这些没有明确的内容,就此埋下了隐患。
合约签订后,宋使返回。这时,金国爆发了牛瘟,阿骨打连忙派人追上宋使,说受瘟疫影响,进攻时间要延后。阿骨打还把一位俘虏交给宋使,说这是辽国燕云地区的官员,既然土地归你们,俘虏也应该由你们处理。从这些细节看,阿骨打是十分重视合约的,这与宋朝君臣后来屡次玩弄合议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1120年,北宋爆发了方腊起义,同时,约定夹攻辽国的时间也到了。金国派来使节确认进攻的细节,并希望明确两国合约中的争议部分。但宋徽宗忙于镇压方腊起义,出不了兵,又不好明说,就写信赞美了一番两国的友谊,打发了使节。阿骨打看了信,一头雾水,不知道宋徽宗什么意思。
不久后,辽国爆发内乱,是进攻的好时机。这时,金国陈兵辽国边境,但没有发动进攻,因为他们按照合约的要求,在等待北宋出兵,但北宋还是没动静。这时,阿骨打再次派出使节,询问北宋出兵时间。
但宋徽宗还是给了一封模棱两可的信。阿骨打这次懂了:北宋爽约了!他决定不再等待,下令对辽国发动全线进攻。1122年3月,金兵已经占领了辽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兵锋抵达燕州。
这时,宋徽宗正忙着润色一篇赞美自己皇家园林的文章《艮岳记》。当年四月份,大臣们说“不能再拖了”,宋徽宗才决定发兵,命童贯带兵15万越过两国边界白沟,进攻辽国。当时,防守白沟的辽国军队只有两千骑兵,但还是把15万宋兵打得落花流水大败,一时间白沟尸横百里。
宋兵战败的主要原因,要怪童贯。宋兵的先锋叫种师道,是一员经验丰富的老将,长期在西北和西夏打仗,但他要听命于不懂打仗的童贯。种师道原想稳扎稳打,童贯却命他迅速越过白沟,结果被辽国骑兵迎头痛击。
但辽兵毕竟人少,如果宋兵稳住阵脚,还是能打赢的。可是前方一败,指挥官童贯就先慌神了,他对种师道没有任何指示,而是想着如何把战败的责任推给种师道。结果,前军一败再败,带着整个宋军全线崩溃。
在宋朝大败的同时,金兵扫荡了燕京周边地区,然后按照合约勒兵不动,等待宋兵夹攻燕京。因为金国这时的主要目标不是土地,而是希望合约能够执行下去以获得宋朝的岁币。所以他们又一次派去使节,确认宋朝什么时间夹攻燕京.
宋兵已经败了,宋徽宗只好吹牛。他说,宋兵打了不少胜仗,正在进军燕京的路上。不过呢,金兵也可以独自攻下燕京,这不算违约,宋朝照旧给岁币,反正金兵把燕京还给北宋就是了。一方面宣称自己大胜,一方面又指望金兵收复燕京,宋徽宗的自欺欺人,把北宋的军事无能全部暴露给金国。
宋徽宗做出这个决定不久,前方形势又发生了变化。辽国有一个特别能打仗的汉人将领叫郭药师,他投降了宋朝,愿意帮忙打下燕京。宋徽宗大喜,忙派人告诉金国,你们还是按兵不动吧,我们自己攻打燕京。
这次,宋朝集合了足足五十万兵力,燕京地区的辽兵只有一万。50万比1,宋兵还是不敢主动进攻,而是希望用军事压力逼迫辽国主动投降。
但辽国始终拒绝投降,降将郭药师想立功,愿带5000人马做前锋攻城。郭药师真的很能打,他攻进燕京城内,甚至和辽军展开了巷战。郭药师没有高估自己的英勇,却低估了宋军的无能。他攻进城后,后援没有跟上。结果辽兵集结兵力反扑,郭药师大败,用绳子从城墙坠下逃走,才保住一条命。
郭药师一败,五十万宋军全线退却,在长达一百公里的逃跑路线上,全是丢弃的盔甲和尸体。而且,边境囤积的大量军用物资全都丢弃,再也无力组织新的进攻。
这时,金兵实在看不下去,动手了。金兵一出手,还没打,燕京举城投降。宋朝来讨要燕京,金国不愿意给了,你们在夹攻辽国时啥作用没起,为何我们要履行原来的条约?条约得改改。按照金国的意思,燕京可以还给北宋,但租税归金国,相当于空给个土地。而且,燕云十六州,现在只愿意给燕京六州,西京不给。兵不立威,外交只能任人宰割。宋徽宗只好让步,说西京问题不谈,营州、滦州、平州也不谈,北宋愿意出一百万两白银的价格赎回燕京,但租税还得归北宋。
这时,阿骨打出人意料地做出了让步,说不但燕京给,西京也给。阿骨打这么做出于两个考虑:第一,他是个单纯的人,没想到能从宋朝得到这么多钱,所以也愿意给宋朝慷慨一点;第二,作为第一代领袖,他不愿意离开东北,西京对他没什么用。当时阿骨打手下是有人反对的,但阿骨打说,现在就这么定,我死之后,随你们怎么做。
签订合约后,金国退兵,宋金之间暂时达成了和平。但宋军攻辽期间,决策的摇摆和军事上的无能,给金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灭辽后宋金有个短暂的和平期,期间北宋频繁违约,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也投降了金国,金国开始进攻北宋。
宋金联手灭辽后,双方有一段很短的和平期。这期间,虽然面儿上相安无事,但双方还是不断地产生摩擦,代表性事件有三个。
第一件事儿是这样的:燕京交割最后关头,金国要求北宋提供20万石粮草。宋徽宗答应了,但命令却没有传递到前线;金国去要粮草,遭遇执行难。北宋将领不但拒绝,还朝金兵射箭扔石头。结果金兵进攻朔州、应州和纬州,夺走了山西与河北之间的军事重镇飞狐县。
第二件事就是没事儿找事儿了:宋徽宗试图招降已经跑到沙漠里的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给出王位、豪宅、美女等各种优惠条件,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这属于背弃宋金盟约的行为,后来引发了金国的强烈不满。
当然,双方摩擦最严重的、也是连锁反应最强烈的事件,还得是北宋阴谋夺取营、平、滦三州。营、平、滦三州上面我们提到过,比燕云十六州更早被辽国所控制。北宋一直希望联金灭辽后拿回这三州的控制权,但被金国拒绝。
宋金发动灭辽战争后,防守营、平、滦三州的辽国将领张觉投降了金国。等战争结束后,张觉偷偷联系北宋,说要背叛金国归附宋朝。宋徽宗大喜,觉得这种得来毫不费功夫的好事不能错过,但从宋金盟约的角度来看,这是严重的背信弃义。宋徽宗悄悄给张觉封官,还派人带去秘旨。没想到情报泄露,张觉带兵出平州城接旨时,金兵发动突然袭击,张觉措手不及,被困在城外,弃城而走。
金兵随后围攻平州,因为这时北宋和金国仍然是盟友,按照约定北宋得供给金国粮草。于是,黑色幽默出现了。金兵吃着北宋的饭,打着投降了北宋的军队。宋徽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金国很快打下平州,然后要求北宋交出张觉。北宋随便弄了个人头给金国送去,但很快被识破。最后没办法,北宋劝说张觉自杀。张觉当然不肯,于是在军前被公开斩首。张觉这件事,又同时暴露了北宋的背信弃义和懦弱无能。
张觉被处死的还有一个重大影响,是让辽国另外一个降将郭药师及其部下感到兔死狐悲,非常寒心。上面我们说过,郭药师是一位很能打仗的首领,他的部下叫“常胜军”,让金国非常忌惮。张觉死后,一些常胜军小头目主动投降了金国,他们说,现在只有郭药师本人犹豫不决,下面人都已经和宋朝离心离德了。
金国决定进攻北宋。他们向北宋派去使团,一面刺探情报,一面麻痹宋朝君臣,同时在边境调集部队。而宋朝的两个主要决策者在干什么呢?宋徽宗在准备盛大的南郊祭祀活动;而边境的宋军最高统帅童贯,既摸不准金兵的动向,又心存侥幸心理。
1125年,金国做好了战争准备,统帅之一粘罕给童贯一封信,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两国的事,谈是谈不明白了,我们要开战了。童贯收到信还心存幻想,问使者:“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啊!”使者说:“已经开始发兵,告诉你有啥用?”
在另一封给北宋宣抚司的信中,金国列举了北宋多次违背条约的事实,并说,讲道理已经没意义了,只有开战一条路。北宋想讲和,必须以黄河为界,以北的土地都归金国。
宋金之战就在北宋君臣的手忙脚乱和金国的精心准备中打响了。
尽管郭药师对北宋不满,但他还是英勇地抗击金兵,打了一场大胜仗,把金兵打退了30多里。而前方统帅童贯,却放弃整个战局,逃回了汴京。临走时,太原守卫张孝纯说:“你是前方统帅,离开战场会动摇军心,这仗就没法打了。”可童贯却反问道:“我只是受命宣抚,没有守土的责任。如果我要守土,要你们干什么?”
童贯逃走后不久,郭药师就投降了。当时郭药师的部下已经预谋哗变了,如果郭药师还不投降,就要杀了他。郭药师想了想,与其人头去金国,还不如自己活着去。北宋最能打的一支部队,就这样送给了金国。郭药师投降后,战场上再没有能够有效阻止金兵的力量。
但北宋的官僚系统,对这场战争还是没有任何准备,因为消息被捂住了。宋金开战后,前方发了一百七十多篇告警,但宋徽宗没有把消息告诉手下大臣,因为他当时的重点工程,是准备盛大的南郊祭祀活动。活动结束后,宋徽宗继续捂住战争的消息,直到难民都已经逃到汴梁了,消息才在朝廷和民间逐渐散布开来。
两位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坐不住了,找宋徽宗要这些告警。两人看到这些告警后,倒吸一口凉气,随即做出决定:不能告诉外人,只限高级官员知道,先讨论出个结果来,再通报其他低级官员和老百姓。于是,大家每天看到高官们忧心忡忡地去开会,一开就是一整天,夜里才回来,知道发生了大事,又不知道确切消息。
后来童贯从太原回来 事情终于捂不住了。但大家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迎击,还是服软,甚至郭药师投降的消息传来,大家依然都顺从皇帝的意思,在讨论要不要封郭药师为燕王。好像这样掩耳盗铃,就能够抵抗金兵了。
而金兵正在长驱直入。刚开始时,金兵的战术是扇形进攻,以夺取土地为主。可金兵战斗力虽强,但人数少,而且缺乏攻坚战经验,在太原等地受到长时间的抵抗,损失很大。后来金兵改变战术,不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直扑宋朝首都汴梁,有点像现在的斩首战术。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敌人手中,汴梁以北地区一马平川,只有黄河一道天险。金兵赶到时,河边守军已经全部逃走。金兵找到十几艘小船,用了4天时间才全部完成渡河。翰离不元帅对带路的宋朝降臣说:“南朝真是没人,如果他们有一两千人守卫黄河,都不可能放我们过来。”
金兵过了黄河后,汴梁就在眼前了。
三、金国两次攻击汴京,北宋外交在战争与和谈之间反复摇摆,军事上昏招迭出,最终导致汴京陷落。
金兵还没有渡河时,宋徽宗就已经把皇位禅让给儿子宋钦宗,做好了逃跑的准备。金兵渡河后,宋徽宗迅速逃亡扬州。宋钦宗也想逃走,但主张抵抗的李纲认为,如果皇帝逃离首都,那大宋就真的完了。太学生和老百姓也纷纷请愿,最后宋钦宗决定留在汴梁。
当时,到达汴梁城下的金兵只有东路军,西路军被牵制在太原。而东路军总数只有三万人,而且以骑兵为主,不擅长攻坚战。宋朝军队虽弱,但人数多,而且可以依靠坚固的城池,利用弓箭和大炮防守。在李纲的指挥下,金兵几次攻城都被打退,损失了好几千人。如果继续打下去,金兵是无法承受这样的消耗的。
但坏就坏在宋朝政策的摇摆上。宋钦宗感到恐慌,打了几仗后,又开始和谈了,这正中金国下怀。不过,金国的条件非常苛刻,提出黄河以北的土地都归金国,宋朝要赔款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银子。后来,经过反复谈判,改成了宋朝只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地,赔款不变,另外增加马、牛、骆驼、绸缎等物品。
这个赔款数量,是当时汴梁城能够搜刮到的金银的十倍,是宋朝根本完不成的任务。而且割让战略要地太原,意味着以后金兵进攻北宋将更加容易。但宋钦宗和主和派大臣们,已经不考虑以后的问题了,他们唯一想法的是让金国赶紧退兵。
宋钦宗开始搜刮汴梁城内的财富,筹集给金兵的赔款。赃官、富户、娼妓,都成了重点筹款对象,比如宋徽宗的相好李师师,个人财富就全被抢走。除此之外,还卖官鬻(yù)爵,并建立举报制度,老百姓可以举报别人私藏金银,一旦查实,举报者可以分得50%。甚至宗庙里祭祀用的金银器皿,也拿出来凑数,老祖宗的脸都不要了。
宋钦宗还以皇帝的名义,发公告吓唬人民,说一旦金兵破城,男人会全被杀死,女人会全被抢走,房子会全被烧光,大家有财产也保不住,不如现在把钱拿出来换个平安。一个皇帝在京城这样吓唬自己的百姓,历史罕见。
宋朝最后凑了51万两金,1430万两银,然后实在没钱了。但这时,各地勤王的军队已经多达20万,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金兵也有些害怕,决定见好就收,拿钱走人。
汴梁终于安全了,逃到扬州的宋徽宗也重新回到了汴梁。不过宋金之间的合约只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其中重要的原因,又是宋的违约。
原来,金兵刚撤走后不久,大臣们就给宋钦宗出馊主意,说割让的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都是战略要地,既然现在金兵已经撤走了,就不要割给他们了于是,宋钦宗给三镇下发诏书,要求他们抵抗金兵,称“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金兵呢,去收三镇,被弓箭和炮石打退。
同时,宋钦宗还犯了另外一个错误。当时有个金国使团被宋朝扣留,使团中有个原来的辽国人,他为了能早点离开,就骗宋钦宗说,降金的辽国大臣耶律余睹,一直对金国不满,渴望恢复辽国,可以里应外合帮助宋朝,如果宋钦宗想联系耶律余睹,他愿意充当信使。
宋钦宗听完大喜,就让这位使臣带信给耶律余睹,说宋朝愿意帮他在山西建立一个世袭的政权,大家一起对付金国。结果,这人回去就把信件交给了金国,宋钦宗的书信成了违约的铁证。
金国人发现,宋钦宗比他爹宋徽宗还不守信,合约等于废纸。于是,金国筹划开始新一轮的军事行动——1126年5月,再次攻打南宋。
主和派失势,主战派李纲再次被启用。在短暂的和平间隙,李纲曾提出一系列加强军事力量的主张,比如建立一批有独立军政权的藩镇,恢复王安石时的保甲制度,多养一些马匹之类,但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宋金和平时间也太短,这些政策都来不及实施。
所以,李纲只能试着采取一些短期有效的手段。他招募了一支一万两千人的部队,制造一种战车,用来针对金国的骑兵。新兵在后方操练,需要一段时日。但宋钦宗却以此责备李纲,说他迟迟不肯前进,是畏战的表现,将他招募来的新兵都给解散了。
李纲也无法协调其它部队的行动。他虽然因为保卫汴梁成功,在人民心中有极高的威信,在军人中却被视为外来的生手,没有几个将领愿意听他的。又打了几次败仗后,李纲也被免职。
金兵很快又到了汴梁城下。而且,这次围攻的金兵人数更多。第一次围攻汴梁时,金兵只有东路军,西路军被阻挡在太原;这时,太原已经失守,金兵东、西两路军都到达了汴梁城下。
眼看战局不利,主和派又占上风。而且,主和派出了个馊主意,说既然要议和,那么就要有诚意,如果军队太多,就会激怒金人。所以,各地勤王的军队就不要过来了——这完全是在自掘坟墓,谈判是需要实力做后盾的,没有实力,谁又会坐下来和你谈判呢?
但昏头昏脑的宋钦宗,接受了这个馊主意,把各地赶来的勤王军队都在半路劝了回去。北宋这些将领要么蠢、要么怕,听说不用勤王,还真没人来了。最后,只要一个叫张叔夜的将领,觉得事情不对劲,凑了3万人马赶到汴梁,参与了最后的守城战。
至此,金兵第二次进攻汴梁时,双方实力发生了奇特的逆转。金兵这边,从第一次进攻时只有6万不擅长攻坚战的兵力,到第二次进攻时总兵力超过10万,而且攻坚战经验大幅提升,还学会了使用大炮、鹅车、撞杆等攻城武器;而宋朝这边呢,第一次金兵进攻时,主力守军加勤王军队,超过20万人,此时只有7万人,这七万人中大部分是弓手,还包括临时征调的武举人、太学生、练过一点把式的平民。
但汴梁城高墙厚,粮食武器储备也算充足,如果宋军指挥得当,短时间内还是可以守住的。等外地搞清状况的勤王军队赶来,打败金兵,也不是没有可能。
坏就坏在,总是有人自毁长城。当时因为金兵围城,城里人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一棵稻草都不肯撒手,什么招都要试一试。比如,有个叫郭京的人,自称能撒豆成兵,还会遁形之术。大家听说他有这能耐,一片欢呼,于是,郭京很快集齐了一万二千人的“能人异士”,自己的官位也升到了武翼大夫,他还大言不惭地说,只有最危急的时候,自己才会出马。
当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形势危急,宰相何㮚请求郭京,说你再不出马,金兵就要攻进城了。郭京这才决定出战。郭京出战,有很多规矩。他先在城上挂了天王旗,号称可以让敌人丧胆。然后,要求守城的其他卫兵不许待在城墙上,只允许张叔夜带着几百人零零散散地站在城墙上。
这就犯了兵家大忌。平常打仗时,城内士兵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出城作战,一部分在城墙上守卫,注意城外的动向。一旦己方战败,在败军退回城时,城上的守军就可以用弓弩朝追击的敌人射击,防止敌人跟着败军攻入城中。
郭京的所谓法术当然不可能成功,“奇兵”们刚出城,就被金兵冲散。宋兵虽然及时关上了城门,但吊桥堆积了太多的尸体,拉不起来。金兵冲过吊桥,用云梯爬城。对金兵而言,他们也没想到宋朝会这样打仗,所以最早爬城的金兵只有一架云梯,上来十几个人。
如果正常守城的话,这十几个人很快就会被消灭。但因为城墙上的部队都被郭京赶了下去,那几百守城宋兵站得分散,还逃走了一批,所以不能及时组织抵抗。结果这十几个金兵在城墙上站稳了脚跟,他们放火烧掉了一些防御设备,更多的金兵爬上了城墙,打开了城门。
汴梁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陷落了,宋徽宗、宋钦宗都被俘虏,北宋灭亡。
总结
第一个重点:北宋联和金国灭辽,期间外交上出尔反尔,军事上懦弱无能,让金国印象深刻。北宋和金国约定,双方夹攻辽国,然后瓜分所得利益。但因为高层昏庸、军事无能,北宋在战场上屡战屡败,根本没法完成夹攻的任务。打仗不行,但又想保住面子和分到战果,所以在外交上表现得出尔反尔。军事上无能,外交上失信,让金国印象深刻。
第二个重点:灭辽后宋金有个短暂的和平期,期间北宋频繁违约,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也投降了金国,金国开始进攻北宋。宋金和平时期,北宋视合约为儿戏,答应金国的粮草不给,私下和辽国残余势力讲和,甚至还想谋夺已经属于金国的土地。这些违约行为不但激怒了金国,还逼反了战斗力最强的郭药师部,金国决定进攻北宋,兵锋直抵汴梁城下。
第三个重点:金国两次攻击汴京,北宋外交在战争与和谈之间反复摇摆,军事上昏招迭出,最终导致汴京陷落。金兵围攻汴梁期间,北宋在外交上反复摇摆,一会要打,一会要谈。这种摇摆破坏了政策的连贯性,导致昏招迭出,比如赶走主战大臣李纲、禁止外地军队勤王、重用所谓的“奇人异士”等,最终导致了汴梁的陷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1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