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模1387亿元的“大基金一期”已经完成投资落地,撬动5145亿元地方以及社会资金,并实现超过两百多亿的浮盈。
布局了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和重点产品领域,其中芯片制造占67%、设计占17%、封测占10%,设备和材料投资占6%,并且主要投资行业龙头大公司。
大基金管理人在某次论坛上对二期动作做了展望,主要分两个方向:
一是在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和清洗设备等领域持续支持,加快开展光刻机、化学机械研磨设备等核心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布局,保障产业链安全。
二期要继续推进国产装备材料的下游应用,持续推进装备与集成电路制造、封测企业的协同,加强基金所投企业间的上下游结合,加速装备从验证到“批量采购”的过程,为本土装备材料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由此可见,相比于第一期,二期更注重产业整体协同发展+填补技术空白,扶持龙头产业,提高国产替代化率。
潜在标的如下(只是潜在目标,按照二期的投资进度,最快3月底才能曝出真实方向):
多说一句,整理这些数据不是吹票,是想给大家归纳下科技阵营的细分方向,代码背后需要挖掘的东西很多,要下功夫去研究,最后才是落脚到交易层面,希望你和我一样,做一颗有思想的韭菜。
另,一期在去年12月底公布了减持公告,对汇顶、兆易、国科微减持不超过 1%的股份,截止期限是4月10日。
最新数据显示一期尚未出现卖出动作,未来两周可能会出消息,届时对可能会影响大科技阵营的炒作情绪,因为G家队是一定要撤退的,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而一旦开始减持,则意味着周期性的撤退信号来临,这次1%,下次可能会更多,所以经过扶持的科技票未来的炒作动机将转向业绩兑现,而非情绪渲染。
所以,一季报的披露将会加速科技主题这条线的内部分化,有业绩承载的大市值股票会继续披荆斩棘,炒作路径可以参照17年被魔化的大蓝筹。
……
再说下北向资金。最近市面上的解读对北向有曲解,大意是,美股出现股灾,外资为回补美元头寸而出逃,但数据面似乎不是这样:
这帮主明显是玩了一把南北大漂移,并非回家避难,而是看着连连下挫的港股,心生贪念去那边玩了。
这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北向的意志不会因为美股的下跌而改变初心,毕竟港股也是属于我们的资本市场。
二是,北向圈养的50和300指数,很多票盈利幅度相当大,这个时候止盈转战南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港股市场不论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都是比较便宜的。
目前恒生的PE在9倍左右,上证的PE为13.44,直观对比港股有优势。不过,恒生指数里面金融地产占比达60%,绑架或者拉低了整体市盈率。
如果再跟50指数做对比的话,内地的优势更明显,这两年50指数的PE一直在10倍上下晃悠,50前十大抛开金融地产,还有茅台、恒瑞、伊利,持仓结构更健康。
最近一段时间的南北千亿腾挪,北向似乎也没占到啥便宜,论稳定和弹性,大A有叫板的底气,年初以来A股跌幅7.76%,港股跌幅13.33%,北向怎么也得掂量下哪个更抗揍吧。
目前跷跷板的结构下,北向何时再良心发现回归A股,主要监测点是南下资金,只要出现连续净流出,北向大概率会选择回补A股的仓位。
继银保监发话后,险资百亿捧场,央媒又开始喊话:
一个很朴素且大家都很明白的理论:只有股市上涨才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才能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一根10万级别的韭菜3天赔了1万块,持续的股灾和严重缩水的账户,你凭什么让他给内需做贡献呢?
大家都很现实,来股市就是赚钱的,来点实际的更靠谱,这次官媒这次的创收喊话,会再次考验公信力,最好别是老乡别走反复收割的戏码,不然又要凉了韭菜们的心。
大家周末愉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96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