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决定孩子善良与否的技能:第七感,底层是亲子依恋模式的投射

决定孩子善良与否的技能:第七感,底层是亲子依恋模式的投射

孩子是无知的,他们带着不明所以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随后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影响尤为重要。

倘若父母们放大孩子的无知,任由其野蛮生长,就可能让孩子发展出“恶”的一面,例如把纸片晒进同学眼睛里;倘若父母们把孩子引导向善良,就可以让孩子发展出“善”的一面,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监控录像下,拍下了一对放学回家的兄妹,他们的行为让网友们称赞:这样的孩子,去到哪里都会被人称赞吧?!

镜头中,路上没什么车辆,也没什么行人。路面上有一个“黑洞”--一个沙井盖不知所踪,只留下了随时可能吞噬粗心路人的黑洞。

这一对兄妹模样的孩子沿着路边缓缓而行,看到黑洞后没有离开,好奇心使然,他们两小心翼翼地走到黑洞边,仔细地观察着。

随后,他们离开了镜头,他们对黑洞视若无睹吗?不。

他们走到马路牙子上,搬来了几块大大的砖,放在了黑洞的旁边,看他们的动作显得非常吃力。

很难想象他们费了多大劲才能搬动那几块大石头。路边有一辆车经过,看到他们放下的石头,咻一声的就躲了过去。

很快第二辆车也来了,这辆车的司机显然有些冒失了,直到开到石头前面才突地变道。兴许这位司机是非常感激两个孩子的善举的,这让他避免了一场可能的车毁人亡。

但小男孩显然觉得这样的措施还不够,他又费力地搬来了大石头,把洞口团团包围。

他的举动,就好像背上书包的“蜘蛛侠”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尽己所能地为这个社会做出奉献,保护这个世界。

路上的沙井盖为何会消失?我想,或许是一些唯利是图的人把沙井盖换成了金钱,又或者是沙井盖“调皮”跑掉了。而修复这个错误的,却是两个未经世事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能如此善待世界?--第七感

为什么孩子能善待周边的一切?他们是如何进行思考与行动的?美国的心理学大师丹尼尔·西格尔提出,这与孩子的一项能力:第七感。

听名字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如第六感一般,玄之又玄的存在,但实际上,这是每一个孩子乃至每一个成人都会有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技能,而且切切实实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第七感这项能力包括了三个基本技能:

  • 基础技能一:洞察

洞察,即感知自我内在心理生活的能力。洞察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现在是谁,曾经是谁,以及在不远的将来他想成为谁。洞察能力,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这能给予孩子完整而且清晰的自我感知。

一个孩子,过去是善良的,现在是善良的,未来他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就是孩子的自我洞察。

关键词:内自省

  • 基础技能二:共情

洞察是感知自己的能力,而共情,则是感知他人内在心理生活的能力。共情使得孩子能够从另一个人的视角出发,设身处地地想象他的内心。

是共情,也就是感知另一个人内在心理生活的能力。共情使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人的视角出发,设身处地地想象他的内心。共情是通往慈悲与善良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社交商的关键。

它使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意图与需求,这样孩子便可以以让双方都满意的方式来进行互动。

关键词:换位思考

  • 基础技能三:整合

整合,也就是将事物各个不同的部分组合成一个内部互相联系的整体。整合能够缔造出有益的人际关系,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尊重差异性,提倡富有同情心的联结。

由内而外的整合有助于我们将记忆不同的方面联系起来,以合乎逻辑的方式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组合在一起,这样我们便拥有了能够说明我们是谁的人生故事。

整合还有助于我们将大脑和身体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便是健康的,便能很好地发挥身体的各项功能。整合缔造了我们内在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关键词:协调与平衡

如这两位孩子,如果他们仅仅知道自己并不希望遭遇这个危险,那么他们只会对黑洞避而远之;如果他们有共情的技能,那么他们就会为其他路人设想--其他人也不希望遇到这样的危险;最后他们整合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并作出有益于双方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制造出有害于他人的行为,取决于他们的前两项能力所得出的认知结果)。

如何形成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第七感”?--依恋模式

第七感这项能力,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这是他们处理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并非所有的第七感能力都能指导着孩子走向善良,也可能指导着孩子走向无知的、纯粹的恶。

一个人的善与恶,取决于他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一个孩子以后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同样取决于他对待这个社会的关系,而有用与否,有一个很关键的点:他与社会的关系,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在高中的政治书上都有教导:人的价值须在社会中得以体现。

那么,是什么影响着孩子的第七感形成?答案是: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安全型依恋,另一类是不安全型依恋。

简单而言,安全型依恋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信任和安全感,而不安全型依恋让孩子对周边的一切充满怀疑、不信任,不安全感,甚至拒绝所有的一切。

西格尔提出,从婴儿成长为学步儿,人际关系的安全感会被内化到大脑中。我们对自己感觉良好,对与他人的交往感觉良好,知道需求会得到满足,与能够读懂我们的心理、体会我们的情感并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他人建立起关系,这种坚实的自我感觉来自安全型依恋模式。

人类的依恋关系与四个S有关:

为了获得安全感(secure)、需要被看护(seen)、被安抚(soothed)并且处境必须是安全的(safe),而根据这四个S的被不同满足的程度,会形成四种依恋模式。

“被看护”:意味着照顾者能够感知到我们表面行为之下的心理生活。

“被安抚”:照顾者听到我们在哭,由此判断我们的内在需求是什么,然后提供某些东西来满足那个需求。

“安全”:一方面意味着我们能够得到保护,免受伤害;另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害怕照顾者。

“安全感”:所有这一切给予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安全感。

四种依恋模式的形成关键因素

不管是何种依恋模式,其所描述的都是父母(孩子的主要照料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在孩子踏出社会之前,父母的角色不仅仅代表着父母,还包括了夫妻、男性和女性、朋友人际关系的模型;而家庭也不仅仅代表着“家”,同样扮演着小社会的角色。

孩子从家庭、父母身上,学习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进而把这份依恋模式投射到社会中去。

  • 安全型依恋

当四个S能持续不断地被满足--孩子遭遇挫折时及时被安抚、情绪能被父母所理解包容、能得到父母的充足保护并且不需要承受来自己父母的威胁时,孩子就会在心中成立一个安全岛。

这个安全岛给孩子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安全感,使孩子能够及时平衡情绪,很好地理解自己,以互利互惠的方式与他人、社会交往。

  •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当婴幼儿(尤其是婴儿)在生活中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看护和安抚,就会发展出这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孩子把自己的依恋需求减到了最低,进而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形成了回避,他会觉得与其他人没什么感情联系,也触及不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逻辑呢?当一个婴儿因为饿了、尿湿了时,这份不舒适让他本能地感到不安全,随即这份恐惧会让他发出信号(哭闹),如果父母不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伤害他们,他们就会对周边的一切形成一种认知:这个世界很可怕,我要逃离他。

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对他不友好,而他的父母用冷漠告诉了孩子,父母也对他不友好,那么他又怎么会对这个世界友好呢?

这里不得不提起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所进行的一次残忍实验:铁娘子实验

哈洛把新生的幼猴和母猴分开,把幼猴囚禁在一个铁笼子里,为幼猴准备了一个钢铁母亲。

这个钢铁母亲身上有喂奶的装置,同样也有伤害幼猴的装置:射钝头的铁钉,有的向幼猴吹出强力冷气,有的会对着小猴发出怪声,有的甚至会刺伤小猴

无论这只钢铁母亲如何虐待幼猴,幼猴始终不离不弃,但却始终与钢铁母亲保持距离--只有在饿了时才会爬上去喝奶。

等这些幼猴长大,被投放到正常成长的猴群中,这些幼猴拒绝与社群中的其他个体发生关系。即便他们被强迫生育,它们完全没有母爱一说,对生下来的孩子施以极致的虐待,就如钢铁母亲虐待他们一样。

  • 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同样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矛盾的或者具有侵扰性。

孩子的矛盾之处在于,父母的行为让他感到疑惑:他不确定父母是否会满足他希望获得安慰的需求,这一次的哭闹可能会被父母拥抱,但下一次可能会换来一顿训斥,但孩子又天生的知道,眼前这对让他感到极其疑惑的父母,是他生理、心理上的衣食父母,离开了他们自己完全无法存活,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紧紧地赖着他们。

矛盾型依恋模式形成的关键,是父母没有及时安慰婴儿。

结合“矛盾型依恋”,我们同样得老生常谈地提起哈洛的另一个实验:哈洛的猴子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把猴子当成实验对象,他把新生的幼猴与生母分离,制造了一个带有哺乳功能的钢铁母亲,以及一个没有哺乳功能但能提供温暖的毛娃娃母亲。

这些猴子在饿了的时候会爬到钢铁妈妈身上喝奶,吃饱喝足后立即跑回毛娃娃妈妈身上寻求温暖。

  • 紊乱型依恋

紊乱型依恋模式有可能发生在产生其他三种依恋关系的环境中。除了基本的依恋体验之外,你的生活中还发生了其他一些事情,但其中的关键是:这些依恋对象让孩子感到了恐惧,进而激发了两个不同的回路。

其一、做出生存反应:逃走或者僵住不动;

其二、激发依恋需求:鼓励孩子去依恋对象那里寻求保护和安慰;

但是问题来了,孩子即想逃离眼前让他恐惧的父母,又想从父母身上得到保护和安慰,即恐惧源和安全感皆来自于同一个人。

因此,当依恋对象是恐惧之源时,孩子会变得很分裂。紊乱型依恋关系让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变得脆弱不堪。

孩子很难平衡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很难在压力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更有甚者,紊乱型依恋关系使孩子的意识分崩离析,这被称为“分裂”。

如果要具体点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生在喜欢把社会规则带回家里的父母身上,他们回到家里会对孩子发脾气,而事实上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父母的脾气也不完全是针对孩子,而是针对自己工作上的不顺利、生活中的不顺利。

如何和孩子建立安全依恋?

在理解了依恋模式的形成原因后,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学以致用,跟孩子建立一份良好的安全依恋关系,进而才能让孩子能良性地使用“第七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这个世界。

那么,父母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呢?

  • 生理需求:有规律地满足

孩子最初的需求,仅仅是维持生存所需的需求,当父母能够及时地满足孩子,那么就能使孩子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

必须提醒的是,这个有规律并非仅只固定时间的喂养、换尿片等时间节奏,还包括了对孩子情绪上的满足,例如孩子哭闹了,妈妈是即时回应孩子,还是置之不理,又或者是隔一会才回应。

这里的规律,指的是对孩子的内在秩序。

  • 安全感建立:1岁前是关键

6个月~1岁是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家长要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孩子从妈妈的亲热、爱抚、及时的喂养、交流、注视等行为中体验到妈妈的爱,获得安全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比如自信、信任、友好、友善、勇敢等。

这些品质,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呈现出来了。

  • 让宝宝快乐成长

心理学家罗耶说:“在唤醒婴儿的感官愉悦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着第一个重要角色。通过他们对婴儿的日常照料——喂奶、换尿布、亲抚,婴儿发现了皮肤的接触、音乐般的嗓音、甜腻的奶香、妈妈温柔的目光给他带来的快感。”

而快乐是一切积极情绪的基础和归宿。一个在6岁前就获得了快乐的孩子,一定能够打下良好人格发展的基础。

  • 不忽视宝宝的独立

很多家庭过于溺爱宝宝,无条件满足宝宝的一切需求,宝宝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时,父母为了安全,极力阻止,妨碍了宝宝独立能力的形成,使得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依恋感逐渐发展成过度依恋、依赖。

那些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由于祖辈对孙辈呵护有加,更容易多溺爱少教育。

  • 和宝宝亲密接触

有的年轻妈妈过于贪玩,觉得宝宝小不懂什么,吃饱穿暖就成了,当襁褓中的宝宝向妈妈发出爱的呼唤的时候,她们并不敏感,也不喜欢抱着宝宝,不经常抚触、亲吻宝宝,甚至对宝宝爱的索求置之不理,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对这个世界很不信任。

淅爸寄语: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生物,他们是恶是善,完全取决于这个世界怎么对待他们,他们不懂得什么叫以德报怨,但他们必然懂得投桃报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793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