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娘胎九子,各有不同”,面对孩子的脾性差异,如何破开教养困局

“娘胎九子,各有不同”,面对孩子的脾性差异,如何破开教养困局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强调:“在儿童时期,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儿童期的生长环境,教养状况,以及抚养者,教育者对儿童的态度。”

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采取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对于家庭教育理念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分析和论证:

在孩子所处的婴幼儿至成年的这个阶段中,家庭教育,或者准确的说是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了长期而持久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也将带着大家从同而不同两个角度,辩证讨论家庭因素在同与不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01“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影响孩子出现差异的,可能是什么

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像镜中复制的那样,能够获得完全相同的个体。就像莱布尼茨那句经典的名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即使是科学技术发展到如火如荼的今天,采用了克隆技术的"Replica"(复制品),抛开法理和伦理上的问题不谈,都尚且不能无法完全一致。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仿佛“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句中国的传统名言,倒像是遗传学理论的现实阐述,但是事实上,家庭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会进一步放大或缩小这种不同,使得孩子们在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性格秉性态度等方面也会产生天差地别的差异。

而以下的内容,我们则更倾向于从性别,社会影响,父母期待值等方面的不同影响,来阐述在新社会发展模式下如何让孩子们更为积极主动的接触成长。

一:性别因素,造成了“穷养”、“富养”的差异

新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是由上一辈的人来耳提面命或者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了解而逐步形成的。

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新父母或者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们,一定会听过这么一句话:“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

但是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以后,这句话背后最难的两个字的意思我们是不是真的已经明白并且去实行了呢?

曾经在知乎看到过一段小故事:

一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收获了他的心仪的“小棉袄”,欣喜之下,他决定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

昂贵的钢琴课,季度的旅游安排,物质上的满足,以及和妻子两个人无微不至的关注。

最后的结果是自己的女儿老是与自己争吵,在一起争吵中,女儿对他说:“爸爸,我感谢你给我的平台,但是我不喜欢你安排我的未来。”

一位中产家庭所能提供的物质平台已经远远不是平常人所能为儿女提供的,但是,这是“富养”的真正含义吗?

富养的富字,究竟是要提供给孩子事无巨细的环境,还是说给孩子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培养更为独立的性格我想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吧。

某种程度来说,富养和溺爱只差一步之遥,与其说给予孩子们更多的"鱼",倒不如提供给他们"渔"的技术,孩子们能走多远,只有自己的腿知道。

二:顺序差异,造成了“老大”、“老二”、“老三”的差异

1)老大老二之争

达尔文曾采用了进化论的角度分析了在家庭关系中不同的孩子们受到的不同影响。

作为家中的长兄长姐,老大毫无疑问的会在父母精力不足时撑起家庭的日常,因此,老大往往被赋予认真有担当的形象。而最小的孩子则表现得更为活泼,聪明。

2)老大的家庭压力

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女,亦或者是作为家庭的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被赋予了一定的承担家庭的压力。

他们往往需要考虑更多的内容,以及自己乃至未来的家庭走向。在成为哥哥姐姐后,与弟弟妹妹之间的相处,往往被要求忍让。

这些社会或者家庭“默许”的规则,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作为家中长子长女的老大更快速的成长或者富有承担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老大会越来越有了长大的“模样”。他们往往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事物。

以至于在不符合年龄的理性扩大,进而在社会上会出现家中的兄长会更为保守,这一点与老大们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3)老二的忽视感

在现阶段的中国家庭中,我们更容易去给老大提条件,更心疼家中最小的那个孩子,以至于对于夹在中间的孩子往往忽视了他们的一部分感受。

他们不同于老大,他们对于家庭压力的这一部分感触并没有老大那么明显,在长期享受家中最受宠爱的地位之后,突然出现的弟弟妹妹和分走的关注会让一部分的老二产生相当的失落感,这种感觉在小时候老二老三的孩童冲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忽视也会导致老二们更希望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获得认同感和重视。心理学家阿勒斯曾经提出的出生顺序影响孩子性格的理论曾经积极的论证了这一点,老二的好胜,倔强的性格正是一系列的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中逐渐产生的。

4)老三的竞争压力

作为家中最小的一员,作为代表的老三们从一出生便享受了家庭关系中最多的关注,父母的疼爱,兄长的关注,以及社会上对他们提出的向兄长学习的“要求”,都在催促着家中的老三不断地向哥哥和姐姐们靠拢。

但是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仿佛并不愿意带上这个影响他们游戏学习计划的"小拖油瓶"。

因此竞争压力就从这里埋下了种子,对于家中最小的成员,他们并不想被哥哥姐姐们扔下,因此他们会更加希望独立,更加有自己的主见。而这一切的最开始,可能就是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导致的。

5)总述

以上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推理判断,每一年都会有专业的研究员对于这种社会现象进行相关的考察论证。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但是会给每一位父母一定思考的例子: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没有想过姓名的首字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在国外《应用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次调查中显示,首字母以A开头的孩子比以C或D开头的孩子的平均成绩要高。全世界绝大部分的精英人士名字的首字母都在A和K之间,如世界五大首富,这当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研究人员发现,为了方便记忆和统计,我们常常会按照姓名的首字母对孩子们进行一个短期或者长期的排列,尤其是在孩子在接触社会教育的初期,以至于延伸到学校注册,公司招聘等项目中,名字首字母排在前面的人往往会更容易受到关注,而这种潜在的歧视会对名字首字母在后的人造成一定的不公平。

  • 这个调查放在家庭关系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何去更加积极主动的缓解这种家庭现象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或者家庭环境作为孩子长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闭环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发展起到的关键的作用,我们或许不能改变社会对于这种"序列"的固有认识,但是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一步步的去消除这种影响,让孩子们更加独立,更加积极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02面对孩子的脾性差异,如何破开教养困局与其期望不如鼓励

中国式的家长在为孩子努力创造更为优秀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把自己对于未来的期望,或强制,或委婉的添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此,家长都会陷入一个逻辑怪圈:我希望孩子们更好一些,孩子们却并不是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家长认为是自己要求过低,因此提高自己的要求,结果却可能越来越糟。

甚至会产生一种比较的心理:“我的孩子怎么比别人家的孩子差那么多?”并且在不经意中将这种负面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在孩子成长初期,这种抵抗情绪会愈演愈烈。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期望,可以看做对于孩子的父母意识的投射。

这种投射可能是超越孩子所在的那个年龄和认知能力所能接受的。与其把这个期望变成短期见效的特效药,倒不如将这种投射变成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积极转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让期望的被动压力,变成鼓励的主动发展。

通过生活中鲜活的例子,逐渐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看待事物的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

我的初中恩师在观察到儿子对于建筑的喜爱后,希望她的儿子以后能够从事建筑类的工作,于是她采取了将短期热爱变成长期喜欢的做法。她和先生带着孩子去参观相关建筑展出,通过越来越方便的网络来接触各个国家之间的建筑风格,培养兴趣。结果显而易见,在初中阶段,这位家中长子已经确定了自己将来要考取的高校。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成长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不能一蹴而就。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最理想的状态并不是简单的好坏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辩证的去看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通过一定的引导,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03如何保证孩子们成长的完整性,使得他们的成长更为独一无二呢?

一:避免固有思维的标签化

家庭的固有化思维往往从社会的固有化思维中延伸过来,至于两者谁先出现的倒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讨论了。

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对于孩子的固有化标签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长远考虑,也同样会带给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相对挫败感

我们有更多更为合适的方法去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比如多采用鼓励和提意见的方法与孩子相处,避免采取命令或者批评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仔细品味“你觉得这件事这么做会怎么样”和“你应该怎么做”两者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所追求的认同感,会在父母的认同下获得满足,接下来父母的意见也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二:和孩子们做朋友

无论是老大老二还是老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就显得尤为关键。

当我们以孩子的朋友角度去考虑时,我们更容易发现孩子遇到问题的症结在哪,从而提出更符合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做法也同样会获得孩子们的支持。

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孩子也更愿意将我们视为他们成长中的一个伙伴,从而进一步避免僵化的亲子关系。

三:避免没有必要的比较

很多家长都习惯性的把比较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是否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同样会想起来有一位"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优秀,成功,令人羡慕。

但是,和他们的比较真的会对当时的我们产生更为正向的影响吗?反而过分的比较会成为一个负反馈,失落挫败的情绪会更多的表现在孩子们身上,这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当然适当的比较是需要的,但是应该是和孩子自己比较,在时间的纵向上和孩子自己比较,让孩子一天一天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集腋成裘,实现长期发展的正反馈。

四:尊重是最关键的部分

我们需要对孩子们表达出基本的尊重,孩子作为今后社会发展的独立个体,他们都需要家庭从一开始给予的充分尊重。

我们家长首先需要摆脱的一个观点是,孩子是家庭的附庸。无论是老大还是老幺,我们都要给予他们尊重。在孩子们充分表达他们的观点时,我们需要努力创造一个交流环境,那么,尊重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尊重的基础上充分的进行亲子间的交流,是为同胞孩子创造的最为模范的榜样,也会促进孩子们更加积极乐观的成长。

对于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的领路人,所以或多或少的都会给自己很多的压力,但是,倘若父母将这份压力扩大化,反映到家庭教育中就会表现出孩子们不同的发展状况。

世上本没有100%优秀的父母,但是却有尽心尽力的家庭教育。因此父母首先要从自己身上卸下不必要的枷锁,家庭教育是一件难事,却不是一件不可为之事,父母如果学着把孩子从背后的筐里放下来,然后牵着孩子们一起走,我相信,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孩子,都将会是一件幸事。

ps: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7502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