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圆桌派》分享过一个热度很高的话题:陪孩子写作业被逼到崩溃的父母。
节目中谈到很多父母在辅导作业过程中耐性越来越差,最后会无意识地情绪失控,甚至讲出很多伤人的话语。但其实就算事后给孩子道歉也没有用,因为那些伤害都会刻在孩子心里。
作家毕淑敏说: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父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行为方式,会以一种近乎魔法的力量,种植在我们心灵最隐秘的地方,生根发芽。
生活中很多父母对现状的不满会转化成语言对孩子进行指责,一件事情反复的唠叨,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是大人对他的否定。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是根据与自己具有亲密关系的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即便是成年人也不得不依赖第三方对自己作出评价。
一个总是处于被批判、不被理解的环境下的孩子,内心会有不安定感。且面对随时失控的情绪,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总是想着防范别人,总担心别人会来揭自己的短斥责自己,担心某件事情做不好激起大人的怒气,容易做事情不专注,缺乏自信。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喋喋不休、大吼大叫对于教育孩子毫无益处,只会让孩子与自己越来越远。妈妈温柔,孩子才会温柔。
那么父母该如何才能停止喋喋不休?
我们可以从《不急不吼做妈妈》一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畅销日本24年,作者是日本著名教育专家山崎房一。本书深度剖析妈妈易焦虑易怒的原因,并引导妈妈们该如何改变,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抛弃“吼叫”的行为,帮你找回育儿的乐趣。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作者指出家长语言上的惩罚,会把孩子第二层面的需求(安全需求)击垮,会瞧不起第三层面的需求,(希望获得别人认可),进而把第四层面的需求(希望获得别人的高度评价)从人类成长中抹杀。
第一,为人父母要先改变自己
父母的言语铸就孩子的好坏,樊登老师曾讲这是很重要的资源,但是因为它不可见、不可度量,所以不被重视。如果父母能注重用词,孩子也会与众不同。
人际关系的好坏,稳定与否并不取决于彼此的心理活动,而在于对方的语言和态度,因此人际关系与心理活动无关,也就是说你非常的爱孩子,但是你的语言会伤害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父母付出了很多,孩子却没感受到爱?
很多父母对于自己的焦躁不安,大都不会发泄在自己身上,而最容易发泄在与自己最为亲近的几乎可以称之为自己分身的孩子身上。
比如有些父母在外面工作很不顺,在单位发泄不了。回到家后面对淘气的孩子,可能因为某一点小事就会发飙,从而把心里压着的火气全都冲向了孩子。
当孩子做错事情想要批判时,一定先冷静下来。学会控制调解自己的情绪,是父母最应该做的。父母的情绪不要随着孩子而波动,自己先把自己稳定住了,才能去教育孩子。如果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只会养成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对他的未来成长没有任何好处,严厉的斥责只会让他越来越糟糕。
小陶虹曾在一档访谈节目里分享过她的育儿心得,她讲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自己才是导火索。人在紧张、生气、害怕的状态下是没有智慧的。
控制情绪的最佳方法是要接纳不责怪自己,这样没有对自己不满,向自己发泄的怒火少了,对孩子的喋喋不休也会相应减少。
第二,用爱来教育孩子
孩子如果无法从妈妈的言语中感受到爱,精神就会被恐怖和绝望摧毁,他会质疑爱的存在心生恐惧。
作者指出,教育不需要威胁和恐吓,如果我们面对的是老成世故的大人严厉的责骂,也许是一剂良药。但是对于小孩来说只会起到反作用,孩子是一点一点慢慢变强的,他会寻求妈妈的帮助,他会从妈妈的言语中获得自信,慢慢成长起来,父母的职责是在孩子取得小小成功的时候给予表扬,让他有被爱的感觉。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两个在读一年级的小朋友太郎与和雄数学均考了二十分。太郎的妈妈盯着试卷上打叉的地方狠狠地数落他:“连这种题都不会做,都是因为你太笨了。”从此以后太郎更加不喜欢数学,甚至厌倦,潜意识告诉他数学他永远学不好。
而和雄的妈妈则是温柔地对他说:“因为你不懂算术才需要去学校,不会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用担心,3+3=6,这道题你不是做对了吗?”而且表示孩子做对的这道题是试卷里最重要的一道题,值得满分,而后用红笔写了一个大大的一百分。和雄的心情一下子明朗起来,和妈妈一起把做错的题目全部重做了一遍,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个妈妈注重在孩子做错的地方,以批判贬低的口吻,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第二个妈妈,则是消除了孩子对不会做这件事情的不安,用充满胜利的喜悦感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在学习之中找到自信,得到了成长,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温暖的爱。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爱的关系,而不是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结果。
第三,必须接纳与认同孩子
亲子关系看似单纯,但实际很复杂。作者指出当亲子关系无法用常规方法来处理时,一定是情感出了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亲子关系的修复依然需要依靠情感。
有些父母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在孩子身上却依然换不回一个好的成绩,于是失望叹气甚至埋怨挖苦孩子。原因在于无法接纳真实的孩子,这一思想会产生蝴蝶效应,让情况更糟。
每被批评一次,孩子的安心感就会丧失,汲取新知识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遇到了问题绝对不能感情用事,要用理性接纳真实的孩子,帮助孩子去订立目标,然后慢慢的改造。
真正的教育是赋予孩子在胎内是同样的安心感。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个误区,认为好管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如果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就会给孩子扣上不听话的帽子。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渴望被认同的,不把孩子当大人,孩子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大人。父母过于干涉的结果,只会换来孩子在青春期的对立与叛逆。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成为人生的商量对象,而不是附属品。
不要盯着孩子做到不好的地方,要盯着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这世上所有的成功都是千锤百炼,失败多次后反复改进才达成的。
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告诉他,认同感的存在会产生优点连锁反应,去唤醒其他的优点,而缺点有一个特性,它会随着优点的增多而消失。
对于孩子而言,妈妈就是太阳,不无论好人坏人,太阳都会不偏不倚地用阳光洒满他们的全身;对于孩子而言,爸爸就是大地,无论好人坏人都会一视同仁地任由他们在自己身上行走。
《不吼不叫做妈妈》教导广大父母用温柔沟通替代吼叫式教育,以爱之名,改变自己并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健康安心地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7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