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将走向何方
2020年3月对俄罗斯经济来说是一场灾难,情况一天比一天糟
俄联邦委员会发言人瓦伦丁·马特维延科说,俄罗斯为全球经济危机做了最好的准备,即使是低油价也不会阻止俄罗斯在至少六年的时间里自信地度过这场危机,西方将继续对俄罗斯施加制裁压力。这个数据不知从何而来,在此之前,俄罗斯经济学家阿列克谢·库德林表示,今年将出现衰退——即经济增长将完全停止,也许零增长会取代下降。通货膨胀将上升6%(几乎是财政部预测的三倍),而联邦预算将被证明是严重赤字——至少欠30亿卢布。
库德林的观点值得特别关注——他长期以来一直是俄政府最准确的预测者。当然,俄会计委员会主席评价是由永远乐观主义者得出的。这一次,财政部长安东·西卢安诺夫宣布,俄罗斯不会出现经济停滞和危机——即使石油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仍然很便宜。
俄罗斯是否有能力挺过10年来的第三次危机,高物价,低工资,个人破产——还有什么可准备的?
卢布的低汇率将持续到2020年底。
对公众来说,卢布贬值意味着实际收入再次下降。电器和汽车、进口产品、衣服和鞋子的价格将会上涨。药品的情况没有改善,一些药品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当然,卢布贬值将对整个俄罗斯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低利率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在2020年。
俄罗斯经济有可能陷入衰退,这将是困难的,俄政府仍在努力稳定卢布的汇率,包括国家福利基金,因此现在谈论全面危机还为时过早。
三月对全球经济来说是灾难性的,但是警报是一个月前发出的。
——事实上,2月底,当最终理解病毒已经几乎在世界各地传播,投资者开始逃离风险。例如,美国的关键股票指数仅仅在两天内就失去了前两个月3个月的增长。这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和债券中提取资金。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任何重大经济问题时都是典型的。
布鲁克林预测,如果病毒大流行继续下去,许多国家的经济不仅会停止增长,而且每年会下降6 - 7%。俄罗斯将是主要的“受害者”之一。
病毒大流行已经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很明显,全球经济系统性崩溃的结果不会在一夜之间显现出来。这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
俄罗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衰退。
病毒导致全球经济放缓,商品市场需求下降。当然,石油需求首先下降,这进一步压低了油价,更严重的是,市场受到了冲击。
俄罗斯的储备金在每月减去30亿美元,用于普京的承诺
2020年,fnb(国家福利基金)投资项目的融资受到质疑。3月13日,俄第一副总理安德烈·贝洛索夫宣布。
“油价现在低于成本,每桶42美元。因此,坦率地说,怀疑fnb的资金是否会被花掉。
贝洛索夫也不排除俄罗斯“长期生活在大约35美元左右的平衡价格中”。
提醒一下,如果准备金超过gdp的7%,fnb(国家福利基金)可以投资。然而,如今,这些资金正积极枯竭。由于油价下跌,俄金融当局被迫使用货币来维持卢布的汇率。分析人士估计,cb监管机构每天的销售额约为5000万美元。
此外,fnb上的亏空大洞即将与俄罗斯城市银行的赎金达成协议。3月14日,联邦委员会在一次特别会议上批准了一项法律,允许政府从俄罗斯银行购买52.3%的信贷机构股票。该计划将以市场价值的价格被fnb收购,该计划将在4月份开始收购。
世界每桶35美元的石油,俄罗斯经济将走向何方?
俄罗斯经济将走向何方
克里姆林宫发起了养老金改革,以应对危机并贬值卢布。在“宏观经济指标”的幌子下,养老金领取者将再次被剥夺养老金。
数据显示,从城市银行2021年下达预算逐渐约1.2万亿卢布,总的来说,俄罗斯银行让普京总统政府履行社会承诺。
还有一个问题,俄石油的实际成本价格近年大幅超过了官方标准——分析师估计,接近50美元。这样政府不得不把几十亿美元的储备基金用来填补漏洞。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政府必须把额外的钱花在兑现普京的承诺上,钱是不够的。
这意味着,在fnb,流动性储备将低于gdp的7%的日子即将到来。
摩根大通(JPMorgan) 3月13日警告“四大”美国银行:2020年美国和欧盟国家可能由于市面汇率的影响面临经济衰退。
俄罗斯
银行表示,由于感染的规模和股市崩盘,人们对病毒对经济的预期在过去几周发生了“急剧变化”。
摩根大通预测,美国gdp可能在第一季度下降2%,第二季度下降3%,欧元区经济分别下降1.8和3.3%。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全球衰退。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俄罗斯能摆脱困境吗? fnb储备能维持多久?
卢布的另一次崩溃将最终把生意带到西方,卢布已经成为毫无意义的投资。
在现实中,这是一场石油的风暴——美国和欧元区的全球衰退可能在夏季开始。如果出现这种衰退,油价可能会进一步下跌——每桶20 - 25美元——这意味着cb的压力场景将会实现。
唯一的问题是衰退的时间是多少,俄罗斯有多少时间来准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57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