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看几张照片。猜的出这些照片是哪个国家吗?
不是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叙利亚,
它是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美国。
这些在贫民窟蜗居的美国人原来都是有体面的工作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坚实支柱。
但是1929年10月29日,美国的股市发生暴跌,短短几天内,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缩减超过2/3,在大崩溃的头一个月便有260亿美元在股市化为乌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
2
而在这之前,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一切都很美好。
在1929年美国股市开始暴跌之前,美国刚刚经历了所谓“咆哮的二十年代”。在这十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新一波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美,新的工业产品开始大规模普及,家用电力、广播、电话和汽车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为支持新技术而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并进而推向整个西方世界。
正如电影「非凡的盖茨比」里展示的给人无数梦想和一夜暴富机会的年代,那是美国梦最容易实现的年代。
当时民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极度高涨,新的文化与艺术不断涌现,同时还有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并定居,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逐渐丧失理性的乐观情绪。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老百姓手中慢慢也积蓄了大量的储蓄。钱多了,银行业自然也非常兴旺。
在当时,美国的银行业出现爆炸式发展,平均每天都会有4-5家银行开业。高峰时期很多城镇甚至每1000人就有一家银行。而这些银行每天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大量吸储,再将其贷给各个商家和农场主。
有些活络的人则把钱投到股市中,股市积累的资金也急剧增加,而且当时良好的经济形势也推动股市节节高升,股市的赚钱效应反过来又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有些贪婪的人更是大胆的运用银行贷款来投资股市。据估计,当时银行每贷出10美元,其中有4美元都流入了股市之中。
到后来,银行索性自己赤膊上阵,他们也开始直接投资于股市之中,并进行投机买卖。大量涌入的热钱又进一步助推股市继续上涨,到1929年9月3日,美国股市达到了其历史高点,道琼斯指数上涨到381.17点。
那时候,无论美国政府,还是美国人民,都觉得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一个不可能再回到贫穷的年代。
美国政要甚至宣称:在美国,我们消灭了贫民窟。经济崩溃距离这样的泡沫仅仅只隔了一个多月。
3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股票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日,也就是黑色星期二,民众疯狂抛售股票。股指从之前的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
成千上万原本有点钱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股市崩溃带来连锁反应。先是挤兑,然后是银行倒闭。
接下来就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各种抗议、示威、动乱开始。人民从未想到过,经济崩溃竟然来得如此之快。岁月静好,竟然是如此不堪一击。
美国大萧条时,失业特别严重,有个官方机构统计过,30年代中期,美国有1000-1500万人失业,而劳动力的供给量是4000万。
也就是超过30%的人没工作。
甚至一个工厂只招4个人,但有“上千个人像一群狗一样抢这几根肉骨头”
不仅仅是中产阶级,一些相当有钱的人,突然间也发现手头没钱了
对于曾经富过的人来说,这打击很大,于是有人选择了自杀。
有一个人富豪讲了他朋友的故事,这个朋友破产之后,给自己买了十万美元的保险,然后就自杀了。
——这样,妻子和几个孩子就能靠保险赔偿金活下去。
当时好多人这么干,出门之后再也没回来过。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努力求生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场景:
一些看起来很体面的人,穿着一两百美元的昂贵西装(那时普通人一个月才挣十几块钱),蹲在大街上卖苹果。
4
当时大萧条其实对中产阶级打击特别大,因为真正的富豪其实大萧条的时候受的影响不大,而穷人本来就穷,当时罗斯福新政下还可以领下救济,起码饿不死。
但是中产阶级就比较悲催了,他们本来生活很富裕,也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突然断崖式返贫,让他们接受施舍,拉不下面子,很多人不堪忍受精神痛苦,就选择了自杀。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此刻全世界仿佛又站在了这样的路口,石油价格跳水,美股熔断,此刻还在拿着手机观望美股的人,还没转过神来,就可能已经成为失业者。
大萧条时代的美国有一首很流行的的童谣:“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
特朗普,面对胡佛总统的困境他会如何面对?他将如何拯救美国的中产阶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2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