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散户特训营《baguazhanfa66》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
美股日内跌幅超过7%,触发了历史上第二次熔断,但是反观A股,不得不说,可能是近十年来最坚挺的一次了。
我们现在经历的,就是一场历史。
1
美国本次的大跌,最本质的还是连续上涨12年以后,价格和估值处于高位,但是自己本身的经济周期处于疲弱阶段,再加上政策空间相对以前更小了,当疫情来临时,方才显的如此羸弱不堪,而石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疑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开始担心如果美国市场暴跌,对A股会不会也产生严重的影响,其实我们倒认为,影响确实会有,但是不会和08年一样,泥沙俱下。
美国过去两次牛市破灭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大幅下行。
第一次牛市终结,经济增速下行了5.15个百分点,第二次牛市终结,经济增速下行了6.14个百分点。
通常经济崩溃态势出现前,PMI、ECRI、国债收益率等领先指标都会出现见顶回落的迹象。
此外,重要催化剂的出现会成为经济失速下行以及超级牛市终结的直接导火索,由此开始风险加速暴露,如2000年微软垄断案宣判以及针对思科、微软、戴尔的数十亿美元集中抛售由此导致科技股泡沫破灭。
2007年8月巴黎银行冻结在美国次贷市场亏损的基金,随后次贷危机爆发,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超级大牛市也就此终结。
而A股在这两次期间的表现情况却并不尽相同。
2
第一次美股牛市终结,A股先跌后涨再转跌。
2000年8月底,在标普500指数即将接近前期高点的时候,牛市格局戛然而止,美股市场开始转头震荡下跌。
当时,A股也曾同步跟随下跌过一段时间,持续了近1个月,但随后止跌重新上涨,经历两度上涨后最终在2001年6月中旬的时候上证综指创下了新高,而后才转向开始了漫漫下跌之路。
总结来看,第一次美股牛市终结后,A股市场的反应是先跌→后涨→再转跌,如果从A股熊市开启的时间2001年6月中旬算起,A股牛市终结时间比美股第一次牛市终结时间滞后了有9个月。
这次走势不同的背后原因是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走势之间发生了短暂背离。
在第一次牛市终结开启后,美国经济增长不断快速滑落,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并未跟随下行,反而大幅抬升,这短暂的经济周期背离是A股前期反涨创新高最重要的支撑。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破灭的情形。
2007年10月中上旬,标普500刚突破第一次牛市终结时的指数高点,次贷危机爆发,并很快衍生出全球金融风暴,美股牛市再度被终结。
而此时的A股,也基本在同一时间创下了历史高位6124点,随后与美股一起同步开启了熊市周期。
尽管当时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稳定的较高增速,且前期消费也有小幅度的增速提升,但这些正面效应仍然不足以抵消出口恶化给经济下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且,当时A股的估值已经到达了史无前例的高估状态,中美经济周期在整个美股牛市终结期间走向都十分一致这就不奇怪了。
3
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但是他却没有剧本。
上面说到,A股会不会跟着美股同步暴跌的核心逻辑在于,是否A股本身的上涨逻辑已经发生的改变:比如是否有大量估值泡沫?中国的经济是否已经出现问题?
其实,除了前期爆炒的科技板块,你要说A股整体有大量泡沫,这显然是不成立的,2018年,A股整整熊了一年,目前的整体估值实际上不高了。
即使剔除大金融、地产,基建这一类后估值确实会高些,但也就处于历史估值水平的20%-30%之间,算不上泡沫巨大。
另外,中国经济方面,增速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个是长期的大势所趋,也是正常现象,而我们讨论的是非正常现象比如短期由于疫情影响,造成的停工,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短期内,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可能确实已经有一些负面影响了,但是股市是提前反映3-6个月,开春第一天,那场暴跌,事实上已经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展望,唯一影响他们的是国外的不确定性。
因为中国除了内需还有进出口,国外疫情的严重性影响的是出口数据,而非其他。
如果美国这波下跌持续下去,我们很难说A股长期看不会跟随投河,但是这个河的深度明显相比美国而言要小的多,反而是一次捡带血筹码的机会,因为中国还是长期看多。
另外,美国近期降息50pb,中国一点动静都没有,相比美国而言,我们国家政策上面的操作空间比美国大的多,这告诉我们,目前中国的流动性很难出现危机。
所以,这次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布局机会。
4
那么布局方向有哪些呢?
之前,我们提到过,2020年其中的一个主线是做科技,但是也有很多君友认为科技泡沫那么大,不敢继续投。
那我们就换个思路来看待问题。
1
新基建也属于新兴科技的一种
这次,国家想通过投放2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很多人又觉得是大水漫灌,事实上,我们并不这样认为。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
我们不能以老眼光看待问题,十二年前,新基建让中国度过了一轮危机,未来,为什么不能软着陆呢?
2
部分科技龙头在回调低位仍可以配置
今年科技的炒作节奏确实超出了君临的预料,我们认为科技会是主线,但并不是无脑拉升的暴涨,我们持续看好科技龙头股,但是资本市场有了泡沫以后,炒作情绪很难在短期冷却下。
真正看一家企业发展,不是看一两个月的炒作,而是看背后上涨的逻辑,看到他在行业内的发展状况,如果要想获得长久的超额收益,那么真正看懂一家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回调期间,科技股也会开始分化。
后期,龙头将会占据行业主要空间,相信会有更多类似中兴通讯的这种行业巨头逐渐成长起来,因此,每一轮的回调,真正的龙头都是值得配置的,赚的都是成长的钱。
3
新能车算不算科技呢?
作为新兴产业的一种,从广义上来看,自然也属于科技的。
2020年1月,欧洲销量6.8万辆,同比大增118%,环比略降8%,渗透率提升至5.2%,大超预期。
事实上,新能车应该是一种趋势,并不是说传统汽车就一定会被取代,而是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加上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我们应该去看多他,而国内的龙头公司,也有很多是从便宜涨到了现在的合理估值,泡沫其实不大。
可是,市场上科技股如此众多,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该如何选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627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