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什么情况?利空出现竟然暴涨,利好出来居然暴跌

什么情况?利空出现竟然暴涨,利好出来居然暴跌

文 | 躺赢君(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关注公众号:小散躺赢


昨夜美联储突发降息。不但幅度之大——下调50个基点,远超平时的25个基点,而且是在正常的议息会议之外突然降息,这种操作往往只有在金融危机、911的时候能见到。

结果……美股暴跌。

再联想到这次疫情,不但没有大家想得那样股市暴跌,反而走出了一波结构性牛市。

以及最近大家都在传一个很流行的段子:这股有业绩,不能买!

其实这种观点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在A股存在很多年了。很多人都说看不懂,业绩暴好的银行万年不涨,没业绩的科技股动不动估值就被炒上天,不少人都直呼看不懂,或者痛骂市场扭曲。

重大利空来袭,股市竟然暴涨;重大利好发布,股市居然暴跌;有业绩的股票不涨,没业绩的股票动不动估值就高达几百倍……

股市里这些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指向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

下面我们分别来说。


01

预期差

一个利好或者利空的出现,不能简单对应到股价的上涨或者下跌,因为股价的涨跌其实是消息和大家对消息的【预期差】推动的。

什么意思呢?

拿这次美联储降息来说,为什么股市暴跌,很可能是这次降息大家早就预期到了,所以在股价上已经有所体现了。

而这次降息的力度其实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大,所以股价暴跌,算是对预期的一种修正。(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我们后面还会探讨其他各种可能性)

再比如这次疫情,其实年前早就知道有了,为什么开年才暴跌呢?就是因为疫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家年前的预期。

所以,利空严重程度-大家预期的严重程度=股价跌(涨)幅

所以,在分析一个利空和利好的时候,不能简单看消息的性质,还要看大家是否预期到了以及预期的程度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后,相关概念股涨成那个样子?

那是因为这个消息之前完全没人知道,而且利好程度之大,远远超出市场的预期(预期是0)。

为什么很多公司公布超好的业绩,股价不涨,还可能下跌?

不是因为市场扭曲或者赚的是价钱,而是因为可能大家之前对它的预期太高,业绩虽然却没满足大家的预期。

这就是投资大佬霍华德·马克思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说的“第二层思维”。

不但要考虑到利空和利好,还要考虑到别人怎么看这个利空和利好。简单来说就是【预期差】

而这还只是二层次的博弈。现实市场中可能出现多层次博弈:

第一层:利空或者利好

第二层:大家认为是利空还是利好

第三层:大家认为大家认为是利空还是利好

……

层层递进,最后在某一层达到均衡。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很多新手觉得自己比很多高手或者大师投资水平高的原因。

因为对消息的理解可以有很多层次,但输出的结果无非是涨和跌,买和卖。

类似下面这张图表示的这样:

新手直接在第一层次判断,得出利空-跌的结论,而老手可能想的比较远,想到了第四层,利好-涨。结果最后市场停在第三层,跌,新手就以为自己判断对了,老手错了。

殊不知对一个消息的解读,老手可能考虑了多个层次,就算最后两人可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但思考层次是完全不一样的。

长期看,新手蒙对的概率是55开,甚至因为消息中隐含的刻意误导的信息低于50%,而老手长期看判断正确的概率是高于50%的。

但不是说想更多的层次就一定好,说这个只是想告诉大家,金融市场很复杂,线性机械地看待它,往往结果不如你所料,这时候很多人可能就要抱怨市场错了。

其实不是市场错了,是你没看透它而已。真正的高手未必是思考层次高,而是知道停在哪个层次,一般而言,普通人只要想到第二层就够了。


02

解读差

对于同样一个消息,你可能认为是利好,但是市场上认为它是利空的力量更大,所以股价反而是下跌的。

这种情况就是【解读差】,对于同样一个消息,不同人有不同解读。最后股价的表现,是各个交易者博弈的结果。

比如这次的美联储降息,你可能理解为是防水是重大利好,但市场可能认为,这种反常的降息举措,可能意味着现在经济的情况很糟,需要这么大力度而反常的防水来对冲。所以买股暴跌。

同样的,在2016年底到2017年底中国实际利率不断上升的周期,A股反而表现不错。这是因为加息周期的开启,往往意味着通胀抬头,而这往往是经济复苏的表现。

经济好了,需求足了,东西才会涨价啊。所以很多时候,加息周期刚开始的时候,股价往往是涨的。你以为加息是利空,但市场比你多想了一层。

除了对消息性质解读的不同,还有对消息程度解读的不同。

比如最近的大额基建计划的发布,为什么基建相关股票没有像科技那样走出结构牛?

很可能是大家觉得计划和落地之前还差着很远的距离,看看过往计划的落地情况,以及地方ZF目前的负债情况,大家很可能觉得这不是个多大的利好。

又比如美联储的降息,大家很可能觉得之前的降息效果不明显,经济对放水已经不敏感了,50个基点能带来的经济刺激作用有限。

又比如很多公司发出利好后股价没反应,很可能是这个利好能给公司带来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有限。想想微软、苹果这样的公司,如此之大的收入和利润规模,得多大的利好才能让股价涨啊。

又比如为什么银行股业绩那么好,ROE那么高,为什么估值这么低,股价长期不怎么涨?这就是因为市场认为,银行股未来的业绩没有持续性。

而ROE 20%+的格力电器,估值要比ROE相同水平的乐普医疗低得多,也是大家预期医疗器械行业未来的增长会比空调好。

毕竟炒股炒的是未来嘛。但这不是说市场就一定是对的,很多低估的股票后来给投资人带来非常好的收益就在于,市场之后修正了之前的“错误”。

所以这里说个题外话就是,低估不是估值的绝对数值低,而是相对于价值低,这种估值和价值的差越大,说明市场的“错判”越大。

如果你买入,而且后来事实证明你是对的,就会获得非常可观的收益。这几年我们在格力身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同时还还要注意,利好或者利空对于不同行业和个股不是均匀的。比如这次疫情可能对于很多科技股影响较小,而疫情后的放水政策科技股最受益,于是就有了一波科技股结构牛市。

所以大家在分析一个利空和利好的时候,一定要量化分析,看看能给相关的经济、行业、个股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坏)处。而不是简单的建立利空-跌,利好-涨的机械思维。


03

市场是复杂的

市场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动态变化的。

疫情是在动态变化的,防水的政策也是在动态变化的,人们的情绪也是在动态变化的,所以你会看见这段时间以来大家随着疫情、政策、情绪的剧烈变化而暴涨暴跌。

疫情超预期,暴跌;

放水超预期,暴涨;

疫情没有想的那么严重,放水预期可能要落空,大幅回调;

对于放水程度的预期市场没有形成共识,宽幅震荡,日内深V……

而之前说的不同层次解读和不同侧面解读也是在动态变化的。

而且,这只是一个消息,而往往市场的走向是多个消息共同博弈,共同推动的。

比如近期的股市,就有疫情+放水+海外市场走势+新股民宅家入市……各种因素。

然后再叠加上前面说的多层次博弈和多侧面解读。

形成了——

多消息+多层次+多侧面解读+动态变化+其他非理性因素

——的复杂局面。

股价就是各种消息和参与者复杂博弈后的结果。

所以任何线性的、机械的、固定的、简单的、静态的理解市场的行为,都是单纯的、幼稚的、危险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前面分析那么多原因的时候,都加了“很可能”,因为没人说的清股价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都只是一种可能性分析。

下次再遇到市场和股价的走势和自己的理解相反的情况,不要惊讶,不要怪市场错了,不要妖魔化市场,不要说这届股民不行。

多想想是不是自己错了,或者是不是市场真的错了,如果是,什么时候会修正?我能从中获益多少?修正前这种错误会不会把我弄死?

同时,忽略市场短期的波动和博弈,把握长期逻辑,动态地、量化地持续追踪各种事情的进展,独立思考后审慎地得出结论,并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假定和结论,是一个投资者必须的自我修养。

以上内容仅作为个人记录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按此投资后果自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881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