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凡路上砍青山 原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哲学家在认识世界这件事上永远走在普通人前面,为我们扫除了一些阴霾。影响了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著有《人间词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受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作为哲学史一位巨星,他的思想值得被我们思索。
“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事物的价值总是和它存在的环境以及时间有关。我们尽管某样东西有一天会失去价值,我们还是不能放过机会,因为错误的尝试也很重要。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烦恼总是存在的,没有大烦恼就是幸福。如果总因为小烦恼而无法幸福,就再没有机会幸福了。简单理解为:人要知足。
“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阅读可以增长见识,但不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思考可以加深理解,有必要提出自己的质疑,书才算没有白读,这句话解释清楚了“学而不思则罔”的原因。
“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没有健康,身外之物再多也不再属于自己。钱永远赚不完,过多的荣誉也只是反映出精神世界的空虚。
“虚荣与骄傲有着下列不同: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而虚荣是引起他人对自己有这种信任的欲望,通常也秘密希望自己有此确信。骄傲是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直接的人士。虚荣是人希望自己在间接地获得这种人士。所以自负的人通常是多话的,不然就是沉默而骄傲的。”
看似非常啰嗦的一段论述,其实把虚荣与骄傲的分别讲的很透彻。虚荣是刻意表现给别人看的,虚荣的人往往有取悦别人的嫌疑。如果没人注意自己依然表现得骄傲,才是真的骄傲。而这里的骄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所有的爱恋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如何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这种强劲的动力,仅次于对自身生命的爱。”
“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做想做的就是最大的快乐,但得到一样东西会使人患得患失,也就会失去快乐。这是教我们淡泊明志。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哲学家喜欢独处,因为他们自由思考的时间于他们是一种享受,然而,普通人喜欢社交。不可能每个人都像哲学家一样靠思考生活,但是我们有必要学习哲学家的独立思考精神,以为人生来孤独,可以享受孤独的人是幸福的。
“要么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要么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放弃六便士寻找月亮的一生。在遥远的塔希提岛,他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方式,并定居在那里娶妻生子,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总有一些跟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他们可能是一出生就流落异乡,远方可能存在着一个故乡,只要你放下现实去寻找。
“风格是心灵的外观。”读书使人更有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在意别人的眼光是痛苦的根源,我们最终谁都讨好不了。同样的道理,鲁迅的更为简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7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