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2003年非典期间低价买入中国某餐饮品牌股份,非典后该品牌成为全国前十的餐饮企业。
隆鑫地产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疯狂买地,以低至几百元/平米的价格购入土地,一跃进入全国地产50强,稳入重庆地产前3强,今天房价多少我想不需要我多赘述。
每一次的突发性危机会重创一大波经济,但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造就一波企业的崛起。势造英雄,大概也是先有时势,后来才有了英雄。
市场大变化,行业大机会。
餐饮业近些年的竞争异常激烈,市场格局在走向逐步成型的阶段,各类资源向大品牌不断聚集,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越来越艰难。如果没有外来因素导致的巨大变化,或者行业内部的颠覆性创新,很难打破这种市场格局。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市场环境巨变,往往会迅速打破现有格局,重新分配市场资源和机会,导致全行业的利益再分配。
每次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首当其冲的都是餐饮业。市场巨变时,既得利益者,即各大品牌,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其利益会受损,中小餐饮和新进入者,如果应对得体,会获益,甚至收获巨大利益。
七年前“国八条”出台,一些如雷贯耳的餐饮品牌,因为应对失误,从此消失。
一些中小餐饮在遭遇市场环境巨变时,遵循了某些特定的规律和规则,从而化危为机,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而登上历史舞台,蜕变为巨头。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市场环境巨变,导致成熟或成功的战略、模式、策略、方法瞬间失效;同时会催生出适应巨变后新环境的新战略、新模式、新方法。
由于路劲依赖和惯性,规模越大的企业转向难度越大,迅速掉头跟上市场节奏的速度越慢。而中小餐饮,特别是小微餐饮,船小好掉头,反而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疫情对餐饮业的影响是暂时的,但是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是长久的。
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慌,别人恐慌时我贪婪”。
那么,疫情改变的新环境,作为餐饮人需要遵循哪些规律呢?我浅薄地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单店商业模式上,“小即是大,少即是多”
我经常喜欢给餐饮业的老板和客户们说一句话“小即是大,少即是多”。
疫情的蔓延对餐饮业的灵活性、轻量化都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也使得餐饮老板们开始省视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抗风险能力。小门店、少用人、轻投资、操作流程及动线简单的餐厅在疫情面前更有生命力。小门店意味着更小的投资,轻装修意味着随时可拆卸,不可拆卸的沉没成本较少,一个店不行了设备桌椅可以快速搬到另一个位置东山再起。少用人、操作简单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更标准稳定的出品,也更容易做到食品安全。
受疫情的影响,市面上将会出现大量便宜的空铺,从长期来看,收益是可观的,因此2020年有投资或创业意向的老板们,我认为当下是一个比较低价便宜的入手时机。
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不是游戏、电商、社交网站这些才叫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渠道,一种公共设施,就像高铁、公路、机场之于乘客,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是互联网交通设施上的乘客。
就像古人骑马、乘坐马车出行,我们今天坐飞机、高铁、开车出行,消费者的需求一直都是出行,只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和工具变了而已。线上流量和曝光之于实体门店,线上进店率和线下进店率,线上复购率和线下的回头客,从来都是一个东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了,但是顾客的需求从来没有变过。
无论外卖、自建微信群、会员系统、自助扫码点单,都是顾客流量入口之一,至于要不要用这些工具,取决于我们了解诸多工具之后,判断哪种方式最便宜并且能产生最大收益。
互联网不只是年轻人的事,也不只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的事,而是当下每一个人、每一个产业都应该学习、适应和使用的工具,餐饮人也一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6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