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扎心了,疫情一个月,连奔驰都开始裁员了

扎心了,疫情一个月,连奔驰都开始裁员了

01

最近很多人在讨论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反弹,理由是03年SARS后不管是汽车还是其他消费品都经历了强势反弹。

我倒觉得不会,因为今年和03年的情况不一样。03年的时候我们还在大涨行情中,国内人力成本还不高,消费市场却远没有饱和,是一个增量状态。

现在的情况却是经济增长减速,整体已经进入存量竞争状态了。

而且这场疫情对我们的影响远比我们想的要严重,严重到汽车龙头奔驰都开始裁员了。

网上有媒体爆出北京奔驰计划在今年上下半年,分别裁员4%,包括近百位外籍专家。考虑倒北奔现在员工在11000人左右,4%就是400多人,全年加起来就是800多人。

上半年失业的四百多人在这个时候失业,想再找新的工作怕是比较难。

去年我们说2019年经济入冬的第一年,但没想到2020年刚到就遇来了个暴风雪天气,很多人来不及做准备。

02

其实每年裁员的很多,不过奔驰在这个阶段宣布裁员自然更有话题性。

而且奔驰不是一般的小公司,它是汽车业鼻祖,每年的世界豪华车销量冠军。2019年光在中国国内的销量就达到50多万辆,营业额达到700多亿元。

下图是北汽2019年的收益表,显示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北奔的利润高达6.69亿欧元,合计53亿元左右。再加上下半年,那一年差不多100多亿的利润。

但即使最富的壕如奔驰,面对每天4亿的大出血,也只能选择节流来保存自己的实力。

除了普通员工,还有近一百位的专家也在裁员之列。不过这些外国专家被裁得一点也不冤,包括住宿、补贴等额外费用,他们每年的人均费用差不多要30万欧元,约240万元,差不多是国内员工的7-8倍。算一算,100个专家一年的费用就是3000万欧,近2.4亿元。

这也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每个外企都会从国外派来一些管理人员和专家,以德国公司最明显。一般总经理,各部门一级负责人,包括研发、采购、财务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在市场好的时候,中国分公司也不会说什么,毕竟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对方手里。但等到市场不好的时候,这批动辄几百万费用的专家们自然成为首先被清除的对象。

而且这几年是汽车业的投入期,电动化和智能化投入哪一项都是巨大的资金,加上奔驰在德国遇到的一系列诉讼也让自己瘦身了不少。

总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就成了奔驰的真实写照。

03

疫情对于奔驰来说,也许只是一场感冒,头疼发热,喝杯姜茶发发汗就好了。但是对于一些小公司,怕是致命的。

00后的葛恒志本来在西贝莜面担任领班,往年春节,他和伙伴们通常会十分忙碌。但今年因为疫情,全国所有门店都关门了,他们也只能从春节开始休息。

不上班肯定只能拿基本工资,而西贝老板也在朋友圈里喊话“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每个月光员工工资和房租就1.6亿左右”。

好在2月4号,葛恒志接到通知让他第二天去盒马生鲜上班。从餐厅的领班到卖场的分拣员,小伙子上手很快,虽然离这里的老员工还差得很远,但已经成为他们这批共享员工的“拣单王”。

葛恒志相对于他的小伙伴还是幸运的,至少还有个临时工作,收入可能少一点但至少不会断粮。

很多外出务工的人,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即使出去了也未必能找到工作。完全靠做一天赚一天的人来说,这段时间真的是煎熬。

04

我们很多人是在70、80年代出生的,没有经历过逆境,加上近30年中国的经济顺风顺水,像开足了马力的火车一样越开越快。

但再快的火车也有减速的时候,再好的经济也有调整的时候。

今天看到国务院发布的扩大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是的没错,目的还是为了缓解就业。因为今年的毕业生高达890万,市场显然消化不了这么多的人。

再加上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利用再教育来消化吸收掉一部分也是无奈之举。

而对于已经在职场的人来说,不断增强自己的抵抗力才能抵抗下一次“疫情”。

所以对于哪些鼓吹在疫情结束后疯狂消费的人,我只能表示“呵呵”了,存钱都还来不及哪还有钱去消费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627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