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物价上涨,正缓缓锤击我们的生活

物价上涨,正缓缓锤击我们的生活

一场大疫,把民间舆论场上原本五花八门的新闻热点一扫而空,只剩两个:一、战疫;二、战疫相关。

2月3日,央行通过逆回购放水1.2万亿没有激起一点舆论浪花;2月20日,央行发布报告,元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总量达202.31万亿(2019年我国GDP大约只有99万亿,不到其一半),同比增长8.4%,也没人在意。连自媒体的注意力也全放在战疫这个迟迟没有降温的热点上,全国的,地方的,公有的,私有的,鲜少例外。

但物价上涨的大锤,已经在缓缓落下,不论你是否关注它。

只要不疏于防护,我们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几乎无限接近于零。但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大多数工薪阶层无法躲避。

本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元月份CPI指数,5.4%,创下过去八年来的新高,上一次物价指数“破5”,还是2011年10月份。去年底CPI指数是4.5%,本来就已是高位,如此叠加,物价不飙升才怪呢。

涨价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钱多货少,钱自然就不值钱了。

从货币供应量看元月份暴涨的CPI指数,就不难理解了。今年元月初央行通过降准放水9000亿(是否包含在8.4%的同比增长不得而知),再加春节和疫情影响,5.4%的涨幅也并不突然。但这恐怕只是一个开始, 2月3日央行通过逆回购释放市场流动性1.2万亿,相当于进一步货币放水,自然也会进一步稀释居民手中钞票的实际购买力。货币宽松一般不会一步到位,所以今年大概率还会有一轮或几轮货币投放,如果股市和房地产持续低迷,不能起到“畜水池”的作用,那这么多的钱在市场上流通,无疑会使CPI指数进一步攀高。

我们老百姓也许没必要去关注国家货币政策,但物价上涨的切身感受是实实在在的,连方便面都上涨了,桶装面去年还是四块,今年已经五块了。肉就更不要说了,虽说元月15日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中国恢复从美国进口猪肉,按说供给增大,市场终端的零售价应该回落才是,但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去看一下,就知道到底啥情况了,听说有的地方甚至涨到四十多块一斤了。再说水果,当前比春节前的消费旺季甚至还要贵,节前10块钱三斤或四斤的沙糖桔,现在10块钱怕只能买两斤多一点。服务业的价格,其实去年就开始涨了,前不久有理发店把理发价格40元涨到60元,大涨三分之一,明显离谱,但各种服务类消费价格普涨也是不争的事实。去年末,连澡堂子的价格都涨了。

于普通工薪阶层,收入没有上涨或涨幅跑不赢CPI指数,那就只能通过减少消费支出来化解生活压力。但食品支出是刚需,也是助推CPI指数上涨的主动力,吃在我们生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难降下来的。

谈到经济,房地产就是屋子里的大象,视而不见是不行的。就2020年的房产市场,在此也补充一点个人看法。

很多人痛恨房地产,长期以来,痛恨房地产已经成了媒体舆论的政治正确。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房地产对消费市场也起到了“畜水池”的作用。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多,物价指数往往也越高,但住房作为居民刚需和还比较靠谱的固定资产投资,会虹吸相当一部分资本,使其在短期内不会在市场上流通,这对平抑物价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0年的房产市场,不可避免也会受到货币放水的影响。尽管政策层面货币宽松是为了给实体企业纾困,但如果物价指数造成消费终端钞票的实际贬值,那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的民间资本进入房产市场避险。

而且,目前减税降费已是既定国策,尤其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饱受打击,存活下来已属不易。但是减税降费又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因此而造成的财政窟窿如何填补?恐怕还是要靠卖地收入填补。另外,前不久,央行降息5个基点(5年期以上),购房房贷成本有所下降,大概率会进一步刺激房产市场。

其实老百姓对经济向来有一种发乎本能的直觉,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比如过去地主省吃俭用买田买地,置办产业。钱往哪儿使比较靠谱,大多人心里跟明镜似的,并不需要了解什么宏观经济。所以,永远不要问“今年房价会跌吗”,或者“我到底要不要买房”这样的蠢话。

(PS: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6017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