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南召凉茶 草药兑排骨

南召凉茶 草药兑排骨


人吃五谷杂粮,又受气候影响,最容易受凉或者上火,一旦上火,就要想办法祛火,喝凉茶就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其它地方喝凉茶,一般都是寒凉祛火之药,又因地域不同,所产凉药不同,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地方凉茶。但奇怪的是,其它地方喝凉茶与喝中药无疑,而唯独地处伏牛山南麓的南召的凉茶却是要兑肉的。


南召这种习惯往往让外地人大惑不解,初次来南召的人,在饭店听说喝凉茶,就会感到奇怪,难道南召气候有异,一进南召便有了火气?何况良药苦口,让客人未饭先苦,是何道理?当一盆子排骨莲藕根药上桌,却感到万般稀奇,喝几嘴细品,香甜而微苦,淡淡的药味反而中和了排骨的油腻,爽口而又独特。此时迷惑顿消,方解南召凉茶之妙。来过南召几次,凉茶已经成为喜欢的美食,就连我这个外县人喝几次南召凉茶,喝上瘾了,还想喝呢。

大多数南召人都有喝凉茶的习惯,甚至痴迷,隔三差五非得喝一次凉茶不可。有的外地出差几天,还没有到家,电话已经打回来了,说外边跑跑上火了,回家得赶紧喝凉茶了。很多人家隔几天,就会想起凉茶,女人说,这几天嘴唇又干又痛,男人就顺着说,干里还不轻哩。女人说,这几天脸上涩堵拉碴,男人说涩里还不轻哩,于是,自然就引出凉茶,喝到凉茶。

南召凉茶总是与肉联系一起的。小时候农村很穷,有的家庭没肉可兑,又想为孩子们祛火防病,就熬一锅没肉的凉茶,孩子们便会嚷着是吃药呢,是苦汤子,有啥喝头,还不如把头砸个洞往里灌里。没办法,家里就要想法割一疙瘩肉,熬次凉茶,既祛火又为孩子们解解馋。


有人说,南召人都是吃货,是吃嘴精,是丢孙货,明里是祛火气,实际是想吃嘴呢。的确,有的庄上总有一两个好吃嘴的人,一会儿说腿痛了,得吃拳菜煮猪蹄里,停停又说亏里不能行了,走两步上不来气,得包点药煮老母鸡吃呢,其实是想法给肉挤眼里。但这是极个别的。原先,我也曾经认为,上火了吃几片三黄片,冲几次板蓝根喝喝不就得了。然而随着我对南召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却发现,南召凉茶深得传统养生之精髓,简直就是南召食疗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南召人经常喝的,饭店推出的凉茶,一般为排骨、莲菜(莲藕)、绿豆与黄花苗四味,绿豆解百毒,绿入肝经,莲菜凉血生血白入肺经,黄花苗中药学名蒲公英,清热解毒,有“植物抗生素”之美誉,且凉而不猛。几味皆亦药亦菜,药性平和,能够清热解毒于无形之中。但凡凉药,皆有泻阳气、伤脾胃之副作用。然南召凉茶妙就妙在排骨的登场。猪肉微寒,敛疮生肌,蛋白优质,健脾养胃补肾。三味鞑伐,而一味修补,泻中有补,便构成了药膳的内在平衡。可见,一碗简单的南召凉茶,却并不简单,蕴含着不平常的传统养生智慧。


南召凉茶是谁发明的,已经无可考证,但凡南召人都是喝着凉茶长大的。也许是南召先人偶然为之,因祛火好喝而广为流传,从而养成了南召人难以割舍的味觉记忆。然而南召凉茶并非单一的排骨凉茶,而是一系列养生茶与美食。南召凉茶由肉食与草药构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上游的,寒热之性不同,草药种类繁多,肉食草药相生相克,补泻兼顾,以对应不同的体质治疗不同的病症,从而构成了南召五花八门的凉茶与美食。除了排骨凉茶,肺火鱼腥草煮扁嘴(鸭子),寒性体质扁嘴换成黄老母鸡;膀胱火大尿黄尿痛,则猪肉加苇子根、茅草根;眼干眼红则鸡子煮白菊花或千里光;胃疼热鸡子煮见肿消;血压高头晕猪肉煮血参根,寒性体质则用羊骨架,拉肚子鸡子煮臭花菜……

你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南召水土并无特别之处,何以常喝凉茶?尽管肉类中和了凉茶的偏性,但经常喝凉茶是否造成体质的改变或伤害?这你一点也不用担心,南召人还从先人那里继承了另一套秘密武器,那就是“补亏”。南召人饮食方面最常说的两句话,一句是“得喝凉茶”,一句就是“得补补亏”。与凉茶相比,虽然南召深知上火的危害,但无火至多常喝排骨莲菜绿豆凉茶,并不滥用,而补亏比凉茶更为普遍。腰疼,肾亏;头晕心亏;怕冷,血亏;胃寒胃酸,脾胃亏;浑身无力浑身亏,失眠多梦肝肾亏……

腿捞不动了,浑身没劲儿了,精神不好了,很多南召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检查,而是“亏了”,得赶紧补亏里。于是,鲫鱼大枣汤,羊肉当归大枣汤,条参当归薏米山药老母鸡汤,乃至牛胎盘胎羊羔当归汤等等药膳便成为必然选择。有的胃寒,凉硬的不敢吃,酒不敢沾,药吃得足够,喝一冬羊肉药膳,满面红光,又晃悠酒场,成酒晕子了。

你可能认为,南召凉茶与补亏不过是南召民俗档次上的养生传承,但神奇的是,传统中医也分为两个派别,即“温补派”与“清凉派”,温补派以温养升阳为主,而寒凉派则以滋阴清火为主,二者施治方向不同,偏重不同,却殊途同归。但两个派别往往师承不同而很难融合。南召凉茶就属于清凉派,补亏就是温补派,在南召民间却完成二者的融合。



其实,南召足以成为系列的凉茶与补亏,仅仅是民间医疗土方在餐桌上的亮点,南召民间还有这海量的备方,很多农村老人都是一位半挂子医生,很多头疼发热,乃至疑难杂症,都有很多对应的偏方,就是一种疾病。比如腰痛,如果你参加宴请,或者走进某一个村庄,就会收集到好几个偏方。在农村,每个村庄还有一两个被称之为“治事人”的老人,会收藏很多种奇奇怪怪的草药与偏方,有的甚至称之为妙方验方,方到病除。

南召的大多中药铺,也深知南召人药膳用药需求,往往包有现成的五元、十元的煮鸡子药、煮鸭子药,买者只用说“煮鸡子里”,掏钱拿药走人,而有的只用说“加点治腰痛”的,也不用再说什么,调剂就会按需将药包好。而在南召街头,总有不少卖草药的老农,推着三轮走街串巷。大的菜市场,当然少不了的固定的草药商铺,摊架上有新鲜的黄花苗、鱼腥菜、小茴香根,更多的是一攒攒、一捆捆、一袋袋苇子根、茅草根、半枝莲、见肿消等等常用药材,石斛、金钗、灵芝等等上等药材。

“药补不如食补”,“食药同源”,“上医治未病”,这是中国传统医治养生极为重要的观念。清火祛毒,温补扶正,把医治转变为药膳,转变为与生活相伴的养生习惯,正是大道至简的表现。但南召山远地偏,何以有着如此深厚的养生基础,何以能够让很多药材成为养生的食材,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4292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