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了长三角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龙头地区,那么北方的环渤海大湾区能否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首先,看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过程。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受益于毗邻港澳和广州中国对外贸易窗口的沿海地缘优势,获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支持,三大特区和多个国家级开发区,不仅吸引了大量港澳台和海外项目投资,而且也吸引了全球各地广东籍海外华人回乡投资,广东一越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深圳更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经过30多年发展,经济实力已经超过香港。粤港澳经济发展越来越紧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对全国经济的拉动也越来越明显。近两年,国家又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打造世界级经济中心,将进一步提升这一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其次,分析一下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是以上海为龙头,江苏和浙江为两翼发展起来的。上海是国家定位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和最大最开放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新区和洋山港的规划建设成为上海经济腾飞的基础。江苏和浙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轻工业发达的沿海富庶地区,依托上海这一经济龙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苏州借助国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长三角第二龙头,杭州、宁波、南京、无锡等很多城市也都成为国家重要经济大市,沪、苏、浙经济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长三角核心经济区。之后,长三角核心经济区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周边省份的经济影响和拉动逐步增强,长江经济带和大长三角经济区形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再来看看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的是北京、山东、河南,其他大部分省市区经济增长都比较慢,特别是东北三省由原来的全国经济强省变成经济落后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合作区中心的天津直辖市原来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但是,现在经济总量目前还不到北京GDP的一半,略高于青岛、郑州,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
北京好无悬念的成为北方经济中心。但是,北京经济特点不同于上海,也不同于香港和广州、深圳。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北京央企总部和外企总部聚集,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众多,人才优势和科技实力,北京经济发展的动力实足,但是这种优势不可复制,除了吸引大量流动人口外,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有限,原因是北京与周边地区经济互补性不强,之间缺乏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大物流、大贸易格局。即使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可以转移一部分北京资源,可能成为一个科技创新中心,也难以带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因为天津都无法从北京发展中获益,河北和环渤海其他省区就更无法获益。
从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必须是区域经济存在互补性,并依托龙头城市,形成大物流、大贸易的格局。那么规划建设环渤海大湾区就非常重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政策和基础条件。国家要加快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加快建设环渤海大湾区经济产业带和环渤海快速交通网络。二是外部经济因素。抓住中日韩自贸区发展,在环渤海大湾区沿海重点城市天津、大连、青岛建设中日韩自贸合作示范区。
三是产业基础条件。发挥区域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快装备制造、汽车、航天军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0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