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方书里经常会看到,某药要用酒妙,或姜汁炒,或盐炒,或醋拌。
凡是酒泡、酒炒,都是取酒的升提之性。我们知道酒喝多了就会上脸、上头,说明酒是往上走的,具有升提的性质。你如果想把一味药往上升提,就可以用酒制。比如,大黄本来是往下走的,如果我想把它先提上来,再往下走,就要用酒来炮制了,叫“酒大黄”。炮制用的酒,都是黃酒。
很多药用姜汁来炒或浸泡,一是取它解毒的作用,二是取它发散的作用,因为生姜是一味辛温发散的药。比如厚朴,是一味往下降的药,燥湿降浊,现在我们用姜汁一浸泡,就成了姜厚朴,能够降浊化湿,还能够散湿,这样作用就更健全了!姜是半夏的克星,能解半夏的毒,其温散之性还能加强半夏化痰的力度。但用姜必须有一个度,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如何把握,这就是炮制工艺的不传之秘了。
有的药要用盐制,目的是将其往肾里面引,因为咸入肾,能引药入下焦。
有的药是用醋来制的,目的是让它走干,让它收敛,比如醋制的香附。香附是一味理气的药,它发散的作用也比较强,为了防止它发散的力度过强,所以用醋来制。香附是理肝气的,为了加强理肝气的性能,所以用醋的酸引药入肝。
有的药用童便制,主要是取其降火、清火的功能。小便寒凉,是往下走的,能降火、去火,但又不伤元阳。
有的药需要用淘米水来制,淘米水也叫米泪水,有润性,能养胃、润燥、和中。比如苍术、白术往往都用淘米水来浸泡,这样,它们在健脾燥湿的前提下,又不伤害脾胃的真阴。南方人脾胃较弱,用到苍白术就经常用米泪水来制。
有的药用人的乳汁来制,这是为了加强它生血的作用;还有的药用蜂蜜来制的,因为蜜是甜的,甘则能缓,用它来缓解药性,或者减缓药物行走的速度;同时甘还能入脾,能引药入中焦。
有的药用土炒,所用的土也是有讲究的。过去炒药,一般都用“伏龙肝”,就是灶心土,取它能“健脾胃,走中焦”。有时还用“陈壁土”,取其久耐风吹日晒,且接地气、人气,和中最妙。“东壁士,就是东边老墙上的土,尤其好。
还有的药用麦寡或米炒。麦获是什么东西?麦子碾成面粉,外面的麦皮就成了麦敖。麦子里边温,外边凉,面粉是温性的,麦扶是凉性的。稻子正好相反,稻米是凉性的,而外面稻壳(碾碎以后叫作“糖”)则是热性的。如果一味药用糖来炒,本来的寒凉性就会变得偏温;如果用麦鼓来炒,本来是温药,温性就会稍微降低一些,或变得偏凉。所以用麸炒,用糠炒,是在寒热温凉上对药进行必要调节。同时,襯也好,敖也好,都是谷物的外壳,它们都有健脾胃的作用。
总而言之,炮制就是用合适的方法来去掉药物没有用的自然属性,保留它有用的自然属性,去掉它的毒性,保存它的药性。有的人认为毒性就是药性,这个是不一定的。毒性是毒性,药性是药性,有的毒性就是药性,有的毒性不是药性,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0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