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知行合一的功夫:太极拳与大学之道(八)

知行合一的功夫:太极拳与大学之道(八)


太极拳与大学之道(八)

李新方

八、知行合一的功夫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朱嘉注日:“格物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陆象山的解释更为直接,格物就是“研究物理”(《陆象山全集·卷三十五))。古代的物理,要比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大得多,是指一切事物之 理,故格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陆的弟子李伯敏说:“天下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同上) ?

正因为如此,朱熹《韶州先生祠记》云:“秦汉以来,士不知学。言天者遗人而无用,语人者不及天而无本;专下学者不知上达而滞于形器,上达者不务下学而溺于空.....人挟其私智以驰鹜于一世者,不至于老死则不止,而终亦莫悟其非也”。朱熹发现了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其他学科严重脱离的问题,但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明代的王阳明,年轻时按照朱熹的即物穷理之说,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也没有格出竹子的存在之理,反而格出病来。直到他被流放到贵州龙场以后,才逐渐悟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并提出“知行合一”(《答友人问》)的观点。

在今天,学术分科越来越细,特别是前些年文科和理工严格分开,虽然各专业都有哲学课,但实际上,不仅浩如烟海的大量古籍难以涉猎,就是每天新出版的书刊,以及音像、影视、网络等传媒向公众提供的超量信息,是任何一位阅读能力超强的人也无法全部浏览的,且商品化的东西往往都经过了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过度包装,让智者也会眼花缭乱,难辩真伪,格物致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更不容易,而治国平天下好像与普通人更没有多少关系了。

实际上,天下不胜其繁,只是“自其异者视之”;“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德充符第五》),“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第二》),就是都离不开太极之理,古今都是如此,“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王宗岳《太极拳论》)。治国平天下,与正心修身实际上是一个事情。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国和天下,治国首先要治理好自己头脑里的这个精神王国,平天下首先要平定自己身体这个天下。

“先在心,后在身”(武禹襄《太极拳解》),就是自己心里先明白,然后身上也明白,太极拳就是这样知行合一的真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在其中矣。走架以体悟拳理,是知己功夫;打手以印证拳架,是知人功夫,而知人仍是问己;能知人知己,就国治而天下平了。

我们为什么要说研习太极拳,而不说习练呢?研习就是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非真知也,就是身上不明白,算不得真懂太极拳;行而不知,非所行也,就是没有太极这个内在的东西,算不得真正的太极拳。李亦畬说:“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五字诀》),只要按照知行合一的方法研习太极拳,一年半载就能做到身上明白,这个天下初步平定了。而在研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练成四两拨千斤的打手功夫,而且能够变化气质,完善人格,具备超乎常人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和创造力,“渐至物来顺应”(武禹襄《太极拳解》),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都会得心应手,影响力自然会越来越大,自然能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待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50045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