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参谋长曾鸣说:“容易赚的钱没了,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疫情一定会过去,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中如何减少焦虑?
一、2020年本身的挑战
一个是人口红利减少,老龄化的速度大于人口增长速度。另一个是流量红利减少,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口和使用时长基本已到极限。进入了一个存量博弈的时代:(强者恒强)
第一是创新不断,模仿不止。存量博弈又缺少增量,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第二个特征:大多数企业都是量价齐杀。价格战、流量战导致很多利润越来越薄。
二、疫情过后,大中小企业的变化
疫情过后,大部分头部企业和头部品牌不仅不会踩刹车,而且会踩油门。
优秀的头部的企业都憋着劲抢反弹,扩大份额。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个消费规模不会因为疫情发生改变,即使有,也是在恢复初期。
疫情对各企业影响不同,竞争格局会发生变化,战略节奏也会发生变化。
特别是头部企业想一举与第二梯队拉开差距,想抢夺没有竞争力的竞品退出后腾出的市场空间。而有创新能力有差异化价值,有充分现金流的老二们则想如何弯道超车。
有危机来、有寒冬来不可怕,有企业会帮忙清扫市场。
企业在好的市场中是万马奔腾,在逆境中就会有人一马当先杀出来。
三、中国商业战争的核心要素三次重大改变
四十年前短缺经济,广东最赚钱,广东人在生产端、研发端最厉害,什么都能造。
后面的日子,浙江人越来越厉害,宗庆后先生成了首富。他可以把一瓶水一瓶营养快线卖到几百万个网点,买到千家万户,在这个时候渠道为王。
又过了10多年,天猫、京东出来了,消费者想买的品牌丰富,天猫、淘宝、京东上基本都有。
这个时候整个商战已经转向了消费者的心智端。
即使做好了产品,管好了成本,铺好了渠道,有可能依旧卖不掉。
主要精力在管企业内部,而真正消费决策靠外部。
品牌赢得人心才是生意的根本。流量只是品牌赢得人心的结果。
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核心在于产品创新和品牌打造。
产品创新后也会有大量模仿者,把蓝海变红海。
大家一般品牌广告作为成本项看待,市场不好时能压就压,觉得是花钱的。广告的本质是挣钱的,如果做了广告没挣钱,那是没做对广告。许多人认为做品牌不如搞促销抢流量见效快,的确,品牌广告投放有量变到质变的拐点,拐点有时候一二个月,有时候长达几个月到一年。但也有许多品牌起效不那么快,因为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不一样。在拐点达到之前,往往有知名度提升,但销售效果不明显,而持续投放拐点达到后,就有明显销售溢出效果。
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拥有品牌的,只有那些真正的好产品,一旦找到品牌的差异化价值,抓住时间窗口,在传播上持续投入引爆,在渠道和用户运营活动上不断投入优化的公司,才能赢来战略拐点,赢来量价齐涨。
品牌力是企业真正的免疫力。
品牌是资产,但无形资产在日常情况下经常被人所忽视。
四、企业的数字化
lBM20年前的一个广告:
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在线化数字化是中国各行各业的必然趋势。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企图躺在旧有的模式下一尘不变,
舒适区,会杀死你。
不确定的永远是环境,确定的永远是自己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罗振宇:你喜欢岁月静好,其实现实是大江奔流。
有的人还在对环境矫情,有准备的人已开始行动,
窗口期很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80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