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还在用“这很容易”鼓励孩子吗?4点伤害2条建议,家长要早知道

还在用“这很容易”鼓励孩子吗?4点伤害2条建议,家长要早知道

文/微君儿

图/网络

“宝贝,这很容易的,你试试”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语,家长们以为对孩子说“这很容易”是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却不知道这句话有着严重的后果,一旦孩子无法完成,就会认为自己连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进而损害自信,伤害自尊。

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行走、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考试、第一次踢球、第一次表演……所有的第一次织绘出他们的人生轨迹,积累成他们的人生阅历,塑造着他们的思想三观,而所有的第一次都来源于尝试,没有尝试就没有第一次,这就是鼓励孩子尝试的重要性。

家长都知道鼓励孩子尝试的重要性,有的致力于寻找科学有效的鼓励方法,有的将自己父母鼓励的经验原封不动地再次实践在自己孩子身上。

一、鼓励的方法和话语有很多,“这很容易”就是其中常用的一款,为什么会如此呢?


01 习惯的力量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 2020年的今年也才是我国宣布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一年,何谓小康社会,官方解释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间简单说法就是有钱、有钱、有钱。只有家庭有了良好的经济条件,父母才能更好地教养子女。

而我们的父母,甚至我们自己,都成长在物资极度缺乏的年代,疲于奔命填饱肚子,何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鼓励孩子的科学方法”。因而,“这很容易”成为一代传一代的祖传鼓励大法,粗糙简单,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02 教育的缺位

说到这一点,可能会让人产生不适感,但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又确实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有了“遍地都是大学生”的假象,进而有了“当今年轻父母受教育程度都高”的认知。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分别只占10.5%、9.7%,初中及以下的却占到了56.1%。看到这,您有可能会想,这极可能是高龄网友把数据拉低了,但是另外一个网民年龄结构数据却说明并非如此,10-39岁的网民占整体的65.1%。

两方面数据结合起来说明什么?说明当今年轻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低于我们的预期。而对于孩子科学教养方式的探索和受教育程度是有正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低,对于孩子的教养就越趋向于粗放简单,对于科学教养方式获取的渠道就越狭窄,因此“这很容易”成为常用的鼓励孩子话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03 传统的影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在家庭中采取的是专制型教养方式,将“父为子纲”的传统奉为圭臬,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情感需求,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强加到孩子身上。其教养方式显得无理又蛮横。对其而言,可以说“这很容易”都已经是一句最好的鼓励话语了,若是孩子做不到,不用孩子自己感到愧疚自责,家长就会直接开怼:“这么容易都做不到,你脑子怎么一点都不随我!”

探讨了“这很容易”鼓励语流行的原因之后,在讨论这句鼓励语的具体危害之前,我想说一个高中时候的故事。

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上厕所的那种,那时我说话方式不是很注意,每当两人讨论一个事情,而对方不知道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啊,你不知道,就是那个……”没有任何恶意,纯粹是说话习惯。大概是忍我很久了,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的下自习路上,在我又一次脱口而出这句话后,朋友生气地说:“你为什么每次说到我不知道的事情都要说这句话,我应该知道吗?不知道就是无知吗?”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我们认为无伤大雅、鼓舞人心的话,在别人看来其实就是伤害。“这很容易”就是这样一句话。

二、对于想要跨出第一步的孩子而言,这句话的具体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4点:

01 让孩子放松警惕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孩子想去摸邻居家的小狗但不敢,这小狗的健康状况和性情你都十分了解,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你鼓励孩子“没关系的,狗狗不咬人的,你看妈妈摸了就没事,这很容易的,宝贝,你试试。”结果孩子听了觉得很轻松、很容易,放松对小狗的警惕,摸的时候不注意把小狗弄疼导致被咬。

“这很容易”是一句极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的话,对于大人、小孩都是如此。如果上司派给你一个项目,并告知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项目,你是不是会放松警惕,忽略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呢?

02 让孩子自信心受挫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孩子人生第一次参加期中考试,身经无数“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洗礼的你对孩子说“这很容易的,不用紧张,去吧宝贝”,一旦孩子发挥失常,没考好,他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责“这么容易的事情我都做不到,果然我是个笨蛋”。

这很容易”是很容易给人加油,也很容易让人丧气的一句话,端看在这句话鼓励下迈出第一步的结果好坏。既然难以掌控孩子实践的结果,那家长还是不说为好。

03 让孩子的成就感降低

完成一件极困难的事与完成一件很容易的事相比,哪个事情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当然是困难的事。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尝试绘画,对孩子说:“这很容易的,你试试。”就算孩子千辛万苦画好一个圆圆润润的红苹果,无论抱着孩子的额头亲上千万遍,骄傲地夸赞:“宝贝你真棒”,他在内心深处也觉得自己只是完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已。

04 让孩子养成自大的坏习惯

美国有名思想家爱默生说过:“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假如孩子在家长无形的引导下认为自己所有的尝试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那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孩子认为自己智商不够、能力不足;二是孩子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没有干不成的事。

无论是哪一种,都足以摧毁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美好幻想。此外,家长“这很容易”的鼓励方式,还很可能让孩子养成不自觉言语自大的坏习惯,什么是不自觉言语自大,就是上文中我高中故事的那个情况,在朋友相处中,不自觉模仿父母对伙伴说出“这很容易的,你怎么做不到”话语,不利于人际关系发展。


三、“这很容易”具体伤害如此之多,那怎么样才是好的鼓励方式呢?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指出: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会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而“这很容易”这句话从结果倒推,两边都不靠,既没有赞美天赋,也没有赞美努力。在鼓励孩子进行尝试时,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01 不先夸天赋,不预判结果,只说“你可以试试”

孩子都是掌中宝,自己孩子哪哪都好,许多父母在鼓励孩子进行尝试的时候,总喜欢先把孩子天赋夸一番,顺带把结果也预判一番,比如“宝贝这么聪明,这次奥数比赛肯定行”“你腿这么长,打篮球肯定没问题”,其中“聪明,腿长”是天赋,“行,没问题”是预判结果。本以为是给孩子增加信心,加油打气,结果孩子失败大受打击,觉得自己没天赋、没能力。

在鼓励孩子勇敢尝试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说那么多多余的话,只需要笑着说一句“宝贝,你可以试试”就行了,有时候,你的一句“你可以试试”就可能诞生一个文坛大家。

贾平凹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书信还是最常用的远距离交流方式,其实他早就可以尝试写信了,但因没有自信、担心格式不对不敢写。妈妈找到他的老师,想让老师代写一封家信,但老师拒绝了,并鼓励贾平凹勇敢尝试,于是他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篇创作,由此开启了写作之路,终成为一位著名作家。

02 多夸奖过程,多讲讲故事,让孩子从失败中收获乐趣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尝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的,面对孩子第一次尝试的失败,做家长的切忌气急败坏、口不择言,如果我们大人自己都不愿意接受失败,那我们又如何教会孩子接受失败,毕竟人生道路那么漫长又无常。

面对孩子的尝试失败,家长应该心平气和、耐心十足地夸奖孩子在尝试过程中的努力细节,并就不足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鼓励“你可以再试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勇于尝试、屡败屡战的名人故事,培养孩子从失败中汲取乐趣和经验的能力,以及不惧失败、屡败屡战的勇气和毅力。


总之,因为习惯、教育、传统的影响,“这很容易”是家长常用来鼓励孩子的话语,但这并不是一句好话,其危害有让孩子放松警惕、自信心受挫、成就感降低、养成自大的坏习惯。对此,提出两条鼓励建议:一是不先夸天赋,不预判结果,只说“你可以试试”;二是多夸奖过程,多讲讲故事,让孩子从失败中收获乐趣。若有其他的好的意见,欢迎在评论中讨论。



我是微君儿,和你分享育儿小知识和经验,如果喜欢的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欢迎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人,谢谢!文字乃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若有自媒体转载需求,请后台私信鄙人;图片来源于网络,若存在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661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