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为什么很少爆发疫情”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是我们对印度的历史与自然环境不了解,而形成的一个错觉。事实上,印度不是疫情少了,而是太多了。正因为印度的微生物比较多,所以,才限制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导致印度文明长期落后于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当然,这里的“落后”,特指经济发展水平。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
美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其著作《瘟疫与人》一书中,就专门提到了“印度的瘟疫”这个问题,威廉·麦克尼尔认为限制印度文明发展的恰恰是印度的微生物。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微生物,图为前寒武纪蓝藻留下的化石印迹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微寄生”和“巨寄生”这两个概念,地球上的生物圈其实就是一个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并且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微寄生就是指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到的生物,这些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一些小型的多细胞生物等等。人类身上大部分的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它们与人类的身体处于“共生”状态,在我们人体这个小宇宙内存在的微生物数量超过了人体的细胞总数,仅仅在肠道内就生活了100万亿的微生物。少数的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往往会引起传染病,这些微生物被我们称之为“病原体”,比如天花病毒、鼠疫杆菌、疟原虫等等。对人类的有害的微生物,也并非全都会引起疾病,因为我们人体有一个免疫体系,免疫系统有的时候会杀死这些微生物。我们的身体,其实就像宏观世界的原始森林一般,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组成了一个微生物的群落。“巨寄生”简单来说,就是指人类与狮子、老虎、绵羊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有的时候会成为老虎和狮子的食物,这些野兽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生物,我们人类也会捕食山羊、绵羊、野鸡等小型的动物,对于这些小型动物而言,人类也是置它们于死地的生物。
人类的近亲黑猩猩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现代智人大约在10万年前,才开始走出非洲,10万年前,人类的石器技术实际上已经非常先进了,进入到食物链的顶端了,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可以伤害到人类,而人类却可以捕食任何一种自己想要捕食的动物,按照道理来说,非洲草原上的动物早就被人类捕杀殆尽了,非洲的原始丛林也全都被人类烧荒了,只有把非洲的土地全都开发了,人类才会走出非洲,寻找新的土地。可是为什么人类的故乡——非洲,仍然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原始森林呢?这与非洲的微生物世界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对狮子、老虎、猛犸象这些大型的动物进行围猎,却奈何不了微生物的世界。
进行采集和狩猎的尼安德特人
非洲草原上生活着一种叫做“采采蝇”的昆虫,采采蝇可以传播一种可引起昏睡病的锥虫,这些寄生虫在羚羊和其他的动物身上并不会引发明显的疾病,这些野生动物长期与这些寄生虫生活在一起,已经适应了这个微寄生的世界。但是,采采蝇一旦把这些古老的寄生虫传播到人类身上,就会引起昏睡病,因为人类是这个非洲大草原生态系统的“闯入者”,我们还没法适应这里的微生物,人类被采采蝇叮咬之后,寄生虫会突破人体的防御系统,在体内生存下来,并进而引发人体机能的广泛损伤,比如:发烧、头痛、昏睡等等,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甚至会死亡。正因为非洲羚羊的后面,尾随了这些采采蝇,所以,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才不会被人类捕食,能够在人类先进的石器面前,幸免于难。10万年前的昏睡病为人类在非洲的活动范围,划了一条界限,一旦闯入到大草原,人类就会死亡,在自然选择面前,人类不得不绕过非洲大草原,进入到亚洲和欧洲。
采采蝇携带的锥虫
非洲的气候,从整体上来讲,是炎热的,炎热的气候为微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微生物的多样性,限制了人类狩猎群体的壮大。当人类发明了先进的、精致的石器之后,发现亚洲、欧洲的温带地区,更适宜狩猎,于是这些原始人类就进入到温带地区发展。当然,这种迁徙是无意识的扩张。
温带地区的微生物相对来说比较少,因为温带地区有寒冷的冬天,寒冷的冬天能够杀死一些微小的生物,不利于细菌、病毒的传播。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在温带地区生活的,因为我们的身上毛发稀疏,无法抵御严寒。当我们有了衣服、房屋以后,才会进入到温带地区,衣服和房屋让我们占据了温带地区的生态龛,而微生物的多样性又因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于是,人类在亚洲和欧洲就迅速扩张了起来,甚至在北极圈附近,都有了人类的聚落。换句话说,温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不如热带地区,这里的生态系统反而容易被人类破坏,而热带地区则是不容易被破坏的。人类无法破坏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那么,自身就永远被置于天然的食物链当中,而无法突破这个微寄生和巨寄生的世界,处于一个生态平衡之中,文明与文化的进步也就被限制了。文明的进步,其实就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过程。
人类的免疫系统对于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能够产生抗体,抗体有助于鉴别外来物质,但是,抗体对于寄生虫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原始人类即便是频繁地接触非洲的热带草原和热带丛林,也无法产生特定的抗体,去消灭这些寄生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洲热带的微生物保护了非洲野生动植物资源免于被人类肆意挥霍。
人类走出非洲之后,也会遇到与非洲纬度位置与气候环境相似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微生物同样具有多样性,因此,全球各地的热带草原与热带雨林,都保持了原生状态,例如东南亚、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仍然生活着一些原始部落,即使是人类拥有了弓箭和渔网之后,人类在这里也只是天然食物链当中的一个成员,而没有发展出农业和畜牧业,微寄生与巨寄生形成的生态平衡,把人类社会死死的卡在了采集和狩猎的阶段。
19世纪,因“昏睡病”而死亡的牛,农业很难在非洲发展起来
农业和畜牧业诞生在温带地区,人类最初的五大文明都在北纬30度附近,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在亚欧大陆上连成了一条直线。当然,在农业文明诞生之前,人类在温带地区还经历了漫长的采集和狩猎的社会。这个漫长的采集和狩猎的社会,造成了地球上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的狩猎活动,造成了大量的大型的野生动物的灭绝,这些大型的野生动物有猛犸象、剑齿虎、巨型地懒等等。我们破坏了温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将这里的巨型哺乳动物、成片的森林挥霍掉了,发现靠采集和狩猎,根本无法生存了,于是,我们就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发明了农业。靠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维持自身的生存。与采集和狩猎相比,从事农业,单位面积所能获得的食物量增加了,人类的人口也迅速增长。人类在发明农业之前,全球人口的数量不超过2000万,一些与人类体型相当的动物,其数量都比人类多,农业产生以后,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进入到快车道,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尽管现在全球人口数量有70多亿,但是,人类的基因库并没有呈现出多样性,这表明我们在远古时代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全球人口的增长是近一万年以来的事情。农业文明虽然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但是,我们却将温带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给破坏了,这里的动植物呈现出单一化的现象,分布最广泛的植物是人类种植的农作物,数量最多的动物是人类饲养的家畜。我们之所以能够破坏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就是因为这里的微生物不具备热带地区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假如这里的微生物也很多的话,也许我们的文明就被卡住了。
因人类的狩猎活动而灭绝的大地懒,温带地区的生态系统更容易被人类破坏
在亚欧大陆最初的五大文明之中,印度文明最具特殊性。印度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并且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地带,耕地资源多,印度的自然环境要远远优越于中国和欧洲。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夏季的光照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是,漫长的冬季则是寒冷的,在秋冬季节,绝大多数的植物都要凋零,农作物也无法种植,并且中国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稀少,耕地资源不足。古希腊文明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光照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但是降雨量稀少,诚然,在最初的时候,这里的气候也许比现在要好一些,但无论怎么好,至少也是半沙漠地带,缺少水资源的。古希腊文明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多雨,光照资源和水资源无法做到有效的配合,因此古希腊人是不太喜欢从事农业的,他们更喜欢商业,古希腊文明其实是一种商业文明。总之,从自然环境来讲,亚欧大陆最初的五大文明之中,印度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可是,印度文明却显示出明显的弱势地位,这里不断遭受外来民族的入侵,而且内部也经常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印度可以说是看似资源丰富,但实际上却一直很贫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我们看到的印度的优势是巨寄生世界的优势,这就相当于我们看待非洲的热带草原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一样,为什么资源丰富的热带草原与热带雨林,反而经济不发达呢?我们看到的是巨寄生世界的优势,而忽略了微寄生世界对人类活动的束缚。
温带地区的微生物相对比较少
印度之所以长期贫弱,就是因为这里的微生物太多了,今天印度的农村和城市仍然有霍乱、疟疾和登革热在肆虐,印度的贫民窟是这些古老传染病的高危地带,印度是全球登革热传染病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而细菌性腹泻、A型肝炎和E型肝炎,则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进行传播,印度位于热带,饮用水和食物容易滋生微生物,因此,如何清洁饮用水和食物,始终是印度城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印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达到了210万人,印度与非洲国家一样,也是全球艾滋病的重灾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对于现在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来说,已经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传染病了,但是,在印度的一些贫民窟,仍然存在高发的危险。
那么,新型的病毒在印度有没有发生过呢?蝙蝠的体内有一种病毒,叫做“尼帕病毒”。尼帕病毒于1998年首次出现感染人的现象,于是在1999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出现了尼帕病毒疫情,之后,尼帕病毒被传播到印度,在2001年和2008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蔓延,相比于马来西亚的尼帕病毒,印度的尼帕病毒呈现出传染性更强的特点。
印度的贫民窟是霍乱、疟疾和登革热等比较古老的传染病的高危地带,印度也曾经出现过尼帕病毒,那为什么这些传染病没有在整个印度传播开来呢?人类的疾病其实不仅与病原体有关,还与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人类的疾病可以说都是一种“文明病”。比如,原始社会的人们可能受到一些寄生虫的困扰,但是,今天的人们却长期被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所困扰,而肥胖、高血压到了古代,根本就不会被视为慢性病,而是富贵的象征,没听说古人喊减肥的,但是,现代人却天天喊着要减肥。传染病也是如此,人类社会一些古老的传染病消失了,但是,新的传染病仍然会发生,即使是发达国家,也经常发生疫情,比如新加坡曾出现过尼帕病毒,美国曾经出现过埃博拉病毒。古老的传染病消失了,是因为我们的文明层次提高了,比如霍乱的消失与城市的环境改善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在改善了公共卫生、清洁了饮用水之后,霍乱就基本消失了,但是在印度,人们却经常要提防霍乱;登革热病毒主要是通过蚊子传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城市环境整洁、干净,灭蚊措施做得好,登革热就不会蔓延。旧的传染病消失了,而新的传染病之所以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绕过人类的这些医学措施,但是,即使是这样,只要我们有有效的医学措施,这些新型病毒仍然会得到控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医学措施就是隔离。印度的尼帕病毒,之所以不会蔓延,不是因为印度的医学隔离措施做得好,或者说印度人经常吃咖喱,有助于抑制病毒,而是因为印度的交通不发达,城市化进程滞后,落后的交通,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隔离。埃博拉病毒发生在非洲,为什么会被带到美国呢?就是因为美国与非洲之间的交通太发达了。
显微镜下的霍乱弧菌
所以,印度不是没有传染病,而是微生物太多了。印度位于热带地区,微生物容易滋生,因此,城市的公共卫生环境始终困扰着印度人。
最后,让我们谈一谈印度的微生物与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就是没有多少进取心。微寄生世界其实同样也在消耗一个社会的能量,在农业文明时代,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基于农民所能提供的剩余粮食的基础上,印度的农民携带的微生物比温带地区的农民多的话,就意味着微寄生消耗的能量也多,于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就被束缚住了,这就是古代印度始终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印度的中部和南部,始终存在一个湿热的环境,这里的微生物呈现出多样性,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长期被一些地方性的传染病所困扰,印度北部的居民也就无法开发这里的土地,因此,到了18世纪、19世纪的时候,印度中部和南部一带,实际上还是处于蛮荒状态。
马其顿帝国,曾扩张至印度
印度自然环境看似优越,但正是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古代印度的贫弱,这一点与非洲国家非常类似,印度在农业文明阶段受到了限制,而非洲国家则是在采集和狩猎的阶段受到了限制,这与微寄生是密切相关的。当然,并不是说微生物少的地方,就没有传染病。发达的农业社会同样有传染病,比如曾经肆虐于亚欧大陆的麻疹和天花,就是发达的农业文明带来的,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而加快了传播速度。在现代工业社会,同样也有传染病,人们把森林改造成农田,把农田改造成城市,每破坏一次生态平衡,生态环境都会发生自我调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在这个平衡的生态环境中,微生物从来都不会缺席。如何处理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是我们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
天花与麻疹的出现,与人类饲养牛有关
在农业社会,最先进的科技、最强大的文明都是诞生于温带地区,热带地区没有出现过一个强势文明。在现在的地球上,发达国家都集中在温带地区,热带地区的发达国家少之又少,新加坡是热带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新加坡非常注重城市的公共卫生环境,新加坡就如同一个整洁的花园一样,因为一旦不重视公共卫生环境,新加坡的微生物就会泛滥,微生物同样会消耗一个社会的能量。温带地区,也有一个国家非常注重公共卫生,那就是日本,日本虽然处于温带,但却是一个岛国,降雨量十分丰富,日本可以是说是地球上降雨量最多的温带地区,日本人如果不注重卫生,周围的环境也容易滋生微生物。实际上,日本的古代文明发展速度也是非常缓慢的,但是,总体而言,日本比印度要好一些。
中国位于温带地区,和西欧、美国、日本基本上是处于同一个纬度上,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拥有着很多的优势,这些优势其实都是印度所不具备的。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自身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城市环境,这个城市环境同样需要维护好,在这方面,日本、韩国、新加坡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我们不能总是拿印度的城市来作比较,觉得印度的城市脏、乱、差,好像也没什么,印度人活得也挺好的,其实,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对印度的历史与自然环境不了解,而形成了一些错觉和谬论。印度处于热带,印度的城市不是微生物少了,而是微生物太多了,印度未来想要成为发达国家,肯定也是先要解决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6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