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从小被灌输:“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拾金不昧”是每一个小孩子从小都要学会的。但是真的每一个孩子在捡到钱的时候,都会如实上交给警察叔叔吗?这可不一定,我们做了一份调查,在十个孩子中进行访问,得到的回答大多数都是将捡来的钱用掉,也就是将捡到钱作为一个额外的奖励,让自己满足平时不能满足的“愿望清单”。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合理的了,毕竟孩子没有那么强烈的道德意识,不能完全的约束自己,因此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上交变得十分困难。可是不上交捡到的钱,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件开心的事,对家长来说就不一定了。
老王家的儿子最近就因为捡到钱,闹出了不小的误会。老王家的儿子小学二年级,家里给零花钱一向是以满足孩子普通需求的原则来发放的。可是有一天,孩子回家突然手里拿着一个超级大的乐高模型,这让老王和媳妇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孩子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钱,他手里那点零花钱是绝对不够的,可这乐高看起来可不便宜。老王趁孩子在房里拼乐高时赶紧叫上媳妇把家里的现金清点了一遍,就怕孩子做出了偷钱的错事,这得早发现早改,“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可不是没有道理的。结果家里的钱一分也没有少,那儿子这钱是哪里来的?难道是在学校收被人保护费了,这不是往小混混的路上发展吗?越想越生气,就觉得儿子一定是干了些歪门邪道的事儿。没等孩子拼完乐高,老王就冲进孩子的房门里把乐高砸了个稀碎,孩子可劲儿哭啊,特别的委屈。老王媳妇急着了,问了好几遍,这孩子才肯说这钱哪儿来的。原来,是孩子在校门口捡着钱了!可是这次的误会闹得不小,老王又抹不开面儿说自己误会儿子了,干脆还是把孩子给骂了一通,无非就是些“拾金不昧”的道理。这天之后,孩子是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门里,父子两的感情都生疏了不少,老王又不肯低头,给老王媳妇气得,也好几天没理老王。老王这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终于是把娘俩都给得罪了。
其实这捡钱的事情是小事,但父母的反映把大事化小了,从事例中我们也看出了,孩子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都因为这件事变得不开心。其实,希望孩子素质高是件好事,但有关孩子捡钱的事情,不同的父母做法,对孩子来说也有不同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以“拾金不昧”的素质为话题,好好的讲一讲孩子捡钱那些事儿。首先,我们要讲的是孩子一般捡到钱有哪些做法。
一、孩子捡到钱后一般的做法有哪些
当孩子捡到钱时,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做法,以下我们需要用孩子的不同个性去区分孩子的不同做法:
⑴乖乖娃
乖乖娃一般来说是非常遵守所有长辈教给自己的东西,比如“拾金不昧”这样的道理,在乖乖娃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最有可能的做法是乖乖娃会通过学校的老师,校门口的保安去寻找真正丢失钱财的人,再把钱还给对方。如果,乖乖娃胆子比较小,那么他不一定会敢去和老师,或者是保安沟通,这样一来,乖乖娃极有可能把捡到的钱交给家长代为处理。总之,乖乖娃是一定不会想到自己把钱花掉的。
⑵胆小娃
胆小娃是很怕事的,最不喜欢担任何的责任,因此面对捡到这样一笔“巨款”,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是巨款的“巨款”。胆小娃的常规操作可能是绕过走开,因为这个时候可能胆小娃的脑子里已经出现了大人经常描述的那些“捡钱骗局”的画面,防诈骗意识非常强烈的胆小娃此时最能做的也就是当做没看见。也许胆小娃会有捡走的心,却没有捡走的胆。
⑶胆大娃
相对于胆小娃来说,还有一种孩子,从小不怕事,脑子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巨款诈骗”,又因为他们没有乖乖娃那么有道德意识,所以此时金钱带来的诱惑完全会战胜理智。胆大娃最有可能做的就是把钱大胆捡走,并且去实现自己期待已久的“愿望清单”。
根据我们以上总结的,有关用孩子的个性来判断孩子捡到钱会有哪些做法,这样分析起来,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自家孩子的了解,看看自家孩子是其中的哪一种,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其实孩子怎么做倒也不是无迹可寻,早就由他们的个性决定了,只是我们粗心大意,从来没发现其中的联系。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在开头提到的老王家的儿子,胆大娃的类型,把捡到的钱花掉会引发哪些问题。
二、孩子把捡到的钱花掉会引发哪些问题
在老王家的案例中我们看出孩子把捡来的钱花掉,引发了误会,造成了家庭氛围被破坏。其实会引发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进行总结:
⑴引发家长的误会
老王家的案例已经说明了,孩子把钱花掉,带回来了孩子本来买不起的东西,家长对这个本来就很敏感,深怕孩子做了什么错事,这钱来得不正当。这样一来,引发的误会很有可能让家长产生越来越深的怀疑,也让孩子受到委屈,对亲子关系是有很大影响的。
⑵孩子从小被建立的道德意识因此动摇
这一点就跟“小时偷金,大时偷金”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可能会因此发现,捡到钱不还也没什么事,而且因此会得到好处,从小被教导的道德意识,因此动摇了,那对于孩子来说是埋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这粒种子非常有可能在未来发芽,孩子面对其他检验道德的时刻也开始了动摇。其实我们从小学习的那些道德故事不是真的能获得什么多大的好处,褒奖。就是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给自己“立规矩”,这样面对社会上更大的诱惑时,孩子才有资本不为所动。毕竟道理不是别人讲了就有用,得孩子自己吸收了,吃透了,才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
⑶尝到了甜头就开始无尽的期待
我们说:“欲望,是一个无底洞”。为什么?因为人的欲望很难被满足,尤其是获得变得非常容易的时候,因为获得不容易,给我们造成了很累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压制我们的欲望。而孩子捡到了钱,体会到了不劳而获的感觉,尝到了初始的甜头,这就结束了吗?不会,孩子会开始期待一次次的捡到钱,因为不劳而获的感觉太轻松了。这和“守株待兔”的故事是同一个道理,兔子突然有一天撞树死了,农民捡走大吃一顿,结果放弃种田,天天在树下等兔子撞死。由于内心的欲望,孩子会期待又一次发生这样的小概率事件,这对孩子的影响当然是负面的。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发现孩子捡到钱拿去花掉引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影响亲子关系,更是对孩子自身也有不小的影响。其实,除了探究孩子的做法引发的问题之外,我们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父母的做法。父母不同的做法其实非常影响孩子的素质,我们可能常常教导孩子要“有素质讲文明”,但很可能家长的做法会起到反作用。
三、不同父母的做法会影响孩子的素质
接下来,我们会通过不同父母的做法来说明对孩子素质的影响。这里我们会通过规定情境的方式进行讲解,我们就以开头说的老王家孩子的做法来看看,面对胆大娃捡钱用掉的做法,不同的家长会怎么做?
⑴责怪孩子贪便宜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会非常失望孩子的做法,面对孩子已经用掉捡来的钱的事实,家长可能会非常生气,责怪孩子太过于贪小便宜。
点评: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说是有弊无利的,因为家长的责骂,孩子会产生自我怀疑,并且家长太过激动的情况下,很多孩子会不敢说出真实原因,还可能引发撒谎等更加恶劣的情节。却其实真正应该做的是沟通,而不是只在乎孩子做的事情有多错,关注在已经犯的错上,其实重点应该落在如何改错上,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够让孩子变得有素质,反而还会有产生误会的风险。
⑵了解后帮助孩子改正
这一类的家长会首先不希望误会孩子,因为这样的误会会非常伤感情,所以家长会跟孩子沟通,说清楚“坦白从宽”这一点,让孩子“敢说”,孩子能够和家长沟通,这一点就能够让问题解决了一大半。通过沟通,家长能够清楚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再跟孩子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再告诉孩子,已经用掉的钱,买了的东西,我们不是“算了”。而是要让孩子“还债”,这钱家长可以代付,陪同孩子上交这笔钱,教给学校老师或者保安处理,寻找遗失者,而孩子需要通过“劳动偿还”的形式认错。
点评:这样的适度处罚能够有效地避免孩子因为初次尝到甜头,而引发的后续问题,并且通过沟通也规避了误会的风险,这一类做法非常值得各位家长借鉴。并且这种做法能够真正的让孩子学会如何做才是有素质的“拾金不昧”,真正的实践。
结语:通过讲解,我们将孩子捡到钱的那些事儿的话题分析透彻,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与做法的联系,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尝试理解他们的做法,并且也分析了老王家孩子的做法引发的种种问题,最后通过讲解不同父母做法将会影响孩子的素质,这里也是希望通过讲解警醒家长们慎重对待孩子的捡钱行为,并且通过正确的做法,教导孩子“拾金不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3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