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很幸福,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娃,爷爷奶奶舅舅舅妈叔叔婶婶,有如众星捧月一般,对孩子极尽宠爱之能事。
过年出门前呼后拥,喂口饭抢着给孩子塞好吃的。
但如今的孩子也有些悲哀,自己在闪光灯下一举一动都是焦点,时常要受到来自家长的轮番轰炸,他们会告诉你“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做”,一番“指导”下来孩子筋疲力尽,兴趣全无。
可是亲戚朋友却毫不知情,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打扰到了孩子,反而认为这是“为你好”!陪伴但不打扰,这个尺度究竟该如何把握呢?
很多家长错将“打扰”当“指导”
说到这个话题,糖果妈妈想起来几个月前的一件事,当时我带着小糖果去购物中心的儿童休闲区画画,旁边一个男孩子的一堆亲戚,实在是有些聒噪。
事情也很简单,本是孩子自己信手涂鸦,图画都是现成的,有花朵、太阳、小房子等等,涂上颜色就可以了。观察了一下,来这玩的大多是小孩子。
我旁边的小男孩子大概有4岁的样子,本来兴致勃勃地拿起彩笔开始涂色,先是奶奶开始唠叨,说“太阳哪有蓝色的啊?你这么画可不对!”
小男孩噘着嘴,明显感到不高兴了,爷爷见状赶紧出去买了一堆零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总是在不停地给孙子喂这喂那。孩子刚画两笔,就要吃块小饼干。
而事情的高潮则在最后,奶奶对孩子的姑姑说,“你不是学美术的吗?给大侄子讲讲啊!”于是姑姑隆重登场,直接夺走了孩子的画笔,开始自己涂了起来。
奶奶一边扳着孙子的脑袋说“看姑姑画的多好”,孩子一边拼命地走神,终于一个不留神,男孩儿干脆跑了出去,又引得家长一片惊呼。
小糖果和我说,他们太吵了,这样能画好画吗?我心想是啊,孩子本来有自己的想法,也愿意去做这件事,但是却被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好心给打扰了。
从被奶奶质疑,到爷爷用零食来增设干扰项,直到最后干脆由姑姑代笔。娃的专注力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殆尽。
而家长仍不自知,还觉得是孩子不听话。你看我们三个大人陪着你,结果你还跑了,怪谁呢?
被过度关注的孩子,承担不起“厚重”的爱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被父母过于“厚重”的爱而束缚了手脚。
很多时候家长就像是一个矛盾体,一边将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一边却大声指责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风雨雨。
从心里上他们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而从行动上他们却过度操控和保护,让孩子能展翅翱翔的翅膀折翼了。
于是你会发现,孩子在家长眼中变成了庸才,娃们毫无主心骨,缺乏想象力,总是依赖父母。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如果养育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距离孩子太近、过度包办代替、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就构成了对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
▼过度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记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孩子的专注力是和其年龄成正比的,比如案例中的男孩子,他4岁的话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是4分钟,可是我没看到他有多少时间是用于画画上,而是被周边家长无情干涉。
让孩子去独立探索,其实是件非常可贵的事情。这个男孩子并不需要画得多么好,而是他拿起画笔专心致志完成画作的过程,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记住,过度的干涉孩子的成长,只会破坏掉孩子的专注力。
▼越俎代庖会折损孩子的想象力
太阳为什么不能是蓝色的呢?我很想问下这个奶奶,即便她的回答很正确,可是仍然不能剥夺孩子的想象力。
一个三岁的孩子在搭积木,父母在一旁拿着成品图指导孩子搭建城堡,房顶必须是什么形状的,大门必须是什么颜色的,要把小人放到哪里。
一番指导过后,3岁的娃竟然摆成了!父母欢呼雀跃,赶紧发朋友圈,看看我家孩子多聪明。殊不知这个孩子竟然在完成后发出成年人式的叹息声,从此再也不想碰积木了。
父母破坏了她的想象力和乐趣,她像包工程一样来完成作品,可以非常熟练,但是却缺乏创意,更不快乐。
▼“着力培养”的孩子,个性发展会受限
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这种“侵入式关怀”随处可见,不顾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而片面地从父母的角度出发。
“你是女孩子,肯定爱跳舞”“你爸爸就爱画画,你也必须学,这方面有遗传”。
家长越是刻意地去培养孩子,他的个性和发展就越容易受到限制。童年缺少尝试和自我选择的人,成年后往往会面临更多问题。
比如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很薄弱,难以适应多变的生活,小心谨慎地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不敢去追逐自己的个性,很多也会因此泯然众人矣。
远离“教育心切”,陪伴但不打扰
家长对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情绪,他们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总想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可是这个过程中太急了,教育心切,孩子的成长却被打扰了。
▼尊重、支持孩子的家长,才是最明智的
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人,很多对天才谢尔顿是又爱又恨,而看过《小谢尔顿》的人,一定会爱惨了他的家人。
智商极高的小谢尔顿,在为人处事上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是家人从来没有去指责或者截断他成长的路,而是用爱、尊重、支持帮助谢尔顿成长成才!
小谢尔顿对火箭飞升的原理感到质疑,他写信给NASA但一直没有收到回复。对儿子的很多怪癖、怪想法都无法理解的父亲感到很气愤,直接驱车四五个小时来到NASA门外要给儿子讨说法。
妈妈不顾家人反对,执意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用来“科研”。而小谢尔顿的回应也很暖,在没人愿意陪妈妈去做礼拜的时候,他站了出来,“虽然我不信上帝,但我信妈妈”!
而这个家庭的暖心之处还在于,谢尔顿的双胞胎妹妹曾沮丧地说数学题对她来说很难,她和谢尔顿相比天赋在哪里?妈妈则回答她说“你的头发很漂亮!”
▼陪伴但不打扰,试试这几招
1)减少孩子身边的干扰项
养成孩子在某段时间做一件事情的习惯,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最好给孩子准备好单独的空间,比如读书的时候就在书房里。
家长不要过度关心,随意“投食”,不要一会儿给孩子端来好吃的,一会儿问孩子累不累放曲音乐等等。关心则乱,父母先别乱,孩子更专心。
2)制定规则,拒绝唠叨
从小就要培养好孩子的规则意识,最基础的是安全,什么不能碰,遇到危险了要怎样做等等。
其次是做事的规则,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每次写作业的时间,完成情况。
一旦形成习惯,家长不要反复唠叨,那只会加剧孩子的厌烦心理。将自己的要求一次讲清楚,不要毫无要点地重复再重复。
3)做孩子的协助者,而非主导者
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试错和犯错的机会,不能总以大人的标准去强求孩子,尤其在绘画这样的艺术领域,更不能固守成规,而是允许孩子放飞自我!
父母要学会观察,孩子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他是否愿意父母加入到行动中来?做好孩子的协助者,而非主导者,给孩子一方成长的自由空间,不干涉,有原则,你做到了吗?
我是糖果妈妈,一名高级育婴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个四岁宝宝的妈妈,有育儿方面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95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