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爆发于武汉地区的肺炎疫情值得关注,大宗商品领域需要注意流行性疾病可能引发后续相关问题。比如疫情的传播使得节后市场需求的回归速度是否有影响,进而对市场的供需面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从今日(1月22日)国内期货市场盘面价格大幅下跌这一现象来看,节后受到相关事件的影响的概率或有上升。
疫情对商品市场的影响逻辑推断
从最新疫情发展的速度来看,目前整体处于可控,但截止到2020年1月22日上午10:00国内15个省级单位存在确诊病例,7个省份存在疑似病例。下图为公众号丁香医生公布的全国新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
由于目前南方主要省份已经成为疫情,而这些地区集中了国内的主要经济大省,疫情对春节后市场开工造成影响的概率将上升,其影响逻辑主要有以下:
1、返城民工返城时间推迟,可能会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工推迟。按照目前公布的消息推测,春节前后疫情均处在集中爆发期,由于疫情发生时正处于春运高峰期,而武汉九省通衢,不管是在武汉工作的人员还是返乡路过武汉的人员非常集中,这就给病毒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疫情的发展,出于担忧情绪,民工团体或推迟返程时间,待疫情得到控制才会重新返城。由此,劳动力缺乏可能带来终端开工推迟。返城务工人员推迟返城可能会造成疫区务工人数急剧下降,从而影响到下游的开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尤为严重,例如纺织、服装等行业均可能受到其影响。
2、交通物流可能会受限。国新办最新召开的发布会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情况的介绍:病毒传染源仍未找到,病毒存在变异可能,疫情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未来不排除为防止疫情扩大,对已经存在疫情的区域进行交通管制,这样会限制疫情的发展但同样会影响货物运输,对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造成影响。
前车之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回顾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之后,全国在4个月后也就是2003年的4-5月份展开重点防治,非典疫情持续时间长达8个月,2002年12月广东发现第一例到2003年7月全球病例不再增长。在“非典”疫情爆发的高峰期,我国主要防治手段包括:多地中小学全面停课、多项赛事停办、考试推迟、外出务工人员禁止返村、铁路航空全额退票、施工单位工人健康登记及限制人员流动等等。
“非典”期间,国内经济受到较为明显影响,疫情发生过程中的三个季度经济各项指标均有所下滑。2003年二季度GDP增幅由1季度的11.1%下降至二季度9.1%,下降幅度达到2个百分点;而GDP构成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速下滑更加明显,从02年四季度的9.1%,下降至最低2.3%,降幅达到6.8个百分点。
本次疫情对建材特别是黑色系产品的影响
黑色系产品目前面临的基本面格局是产量处于历史高位,2019年粗钢产量达到9.96亿吨,粗钢日产量仍处相对高位;库存方面,累积速度明显加快,节后市场库存大概率超过2019年水平;需求预期下滑,短期需求韧性来自于对节后房地产市场新开工的乐观预期。
>>>节后需求恢复或更为迟缓。房地产建筑市场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依赖于大量的务工人员,2020年春节本来就比较早,节后市场可能受到天气因素影响会推迟,疫情因素可能会导致务工人员不足,从而导致建筑市场需求恢复推迟,建材领域受影响程度将高于其他行业。
>>>库存被迫补库,库存或大幅度提高。由于钢厂生产反映的迟钝性,企业春节期间照常生产,不会因此减少产出量,发往市场的库存会持续,若终端需求启动放缓则可能对节后去库存产生较大影响,进而造成库存的大幅上升,库存压力增大,成为压垮钢价的主要因素。
>>>节后钢材生产节奏或有所放缓。当前国内钢厂生产效率仍保持在相对高位状态,若疫情发展处于不可控状态,或2-3月份开展较为严格的疫情控制,下游终端需求的推迟会倒逼上游企业减少生产量,以减少库存压力。
因此,疫情可能会导致需求的放缓从而使得钢材价格下行,节前交易日在盘面形成的技术利空信号在节后或被放大,从而造成行情的大幅下行;节前两日盘面趋弱除未来需求预期的影响之外,更多的因素来自于因节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造成的减仓下行。
结论:当前正处于库存周期的过渡期,新的库存周期仍未形成,但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库存周期的提前,但库存周期的提前不会对价格形成正向反馈,反而可能会导致部分原料类产品的下跌。春节期间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以备节后市场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尽管此次疫情爆发的时间正好恰逢春节前后,将会对疫情传播形成便利条件,但相对于“非典”期间,本次疫情的防治手段的力度和幅度均会明显大于“非典”时期。因此,卓创认为短期内,大宗商品市场受到的心态影响大于实质影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7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