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韦月丁
01 除夕夜的寺庙
“除夕夜烧头香”,是很多礼佛信众每年伊始的头等大事。
他们认为,除夕夜虔诚地赶往寺庙,进香礼佛,会带来一年的鸿运。
而寺庙的敲钟仪式,也成为每年除夕夜的保留项目。
图/2016年除夕夜,歌手黄奕身穿黑色大衣,在上海静安寺烧头香撞钟祈福
零时整,新年的第一声钟声敲响。众人依次上前,当……,当……,总共敲108响。
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因为数量恒定,资源有限,所以现在每年寺庙的敲钟名额都非常抢手。据公开报道,目前寺庙敲头钟基本已市场化。
笔者检索到十多年前的数据:
上海龙华寺——2007“迎新春撞龙华晚钟”,新年撞钟券的价格为318元。根据规定,零点前的108响钟声不允许收费,零点之后的新年钟声则作为一项产品销售,但在撞钟券上不印制价格。
上海玉佛寺——2006年元旦第一钟的撞钟费是8万8千元;2007年的钟声对外价格为1800元一响,但敲钟者必须购买每张288元的门票。
苏州寒山寺——作为新年钟声拍卖的始作俑者,苏州寒山寺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钟声从200元起价,逢8的钟声则格外高价,达到300元。
现在的行情,可推想而知。
02 撞钟
中国寺庙的附属建筑有钟楼、鼓楼,分列东西两侧。
图/南京鸡鸣寺的钟楼
“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即所谓击鼓鸣钟。
唐代诗人张继也有一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图/自唐代后,苏州的寒山寺与张继的《枫桥夜泊》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图为《枫桥夜泊》画境
夜半,敲钟。似乎是自古因循而来的传统。
古代的时间是较为模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不管是百姓,还是僧人,都有掌握时刻的要求,于是便诞生了许多计时方法,敲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寺庙里的钟分两种,一种是唤钟,体型较小,吊在佛堂,用来召集寺内僧人举行佛事。
另一种是梵钟,也就是现在除夕夜大家争相要撞的钟。这种钟体型较大,一般悬挂在大殿或钟楼的梁上。
图/日本妙英寺的梵钟。日本与中国一样,保留了新年第一天敲钟108响的仪式
《百丈清规》中说:“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可见梵钟一天至少要撞响两次。
至于撞钟的意义,汉代《白虎通·五行》中记载:“钟者,动也,言阳气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在汉代人的思想中,敲钟就是要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
除夕乃一岁之末,除夕之夜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刻。
所谓驱除污秽,和放鞭炮一样,此时更需“鸣钟击鼓以避阴”!
03 108响
唐代洪洲百丈山怀海禅师曾为禅宗寺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经多次增订,于元代定本为《百丈清规》。其中规定:“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
图/唐代洪洲百丈山怀海禅师曾为禅宗寺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经多次增订,于元代定本为《百丈清规》
《鸿雪因缘图记》又载:“素闻撞钟之法,各有不同。”
有人做过有趣的分析:
苏州寒山寺的和尚,在每天子夜23点40分到钟楼打钟,以20分钟时间,均匀敲108下,最后恰合午夜与凌晨之瞬间。
杭州灵隐寺则是:“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下,三遍共成一百零八。”钟声轻重分明,缓急有序。
河南少林寺:“前发三十六,中击三十六,后击三十六,共成一百零八。”听似无变化,细辨有节奏。
北京大钟寺永乐大钟的敲法,历来有“紧十八,慢十八,六遍一百零八”之说。
各地寺庙撞钟的节奏、韵律虽各不同,但都要撞108响,这里头有什么讲究吗?
(一)
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得此数。”
古时,1年12个月、24个节气、72个物候(古时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成三个候,如初夏候、盛夏候、晚夏候等,24×3就是72候),加起来就是108。
(二)
按佛教教义,人生有108个烦恼。
108个烦恼如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分别,6╳3=18;这18种类又各自具有“净”与“染”2类,18╳2=36类;这36种类分配到前世、今世、来世,36╳3=108。
听一百零八响钟声,可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
如早《鸣钟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晚《鸣钟偈》亦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图/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
(三)
《易经》里,“九”是最大的阳数,是数字之极。 “九”“久”谐音,寓意富贵、长久。一年有十二个月,九的12倍正好是108,所以108同样被赋予吉祥长久的美好祝愿。
除夕夜的108响钟声,雄浑激越、直冲云天,寄寓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祈愿:
在新的一年,做一个幸福的人。
在新的一年,健康,美满,阖家团圆。
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家富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7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