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认为只有听话的孩子,才能够变得越来越优秀。
于是对孩子特别严厉,让孩子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不允许孩子做出一点出格的举动。
如果孩子的做法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目标,家长会训斥孩子,甚至讽刺孩子,认为这样做会让孩子长记性,以后会变乖。
家长这样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听话,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上的问题会逐一显现,到了那个时候,如果家长再想重新帮助孩子塑造性格,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太“乖”的孩子
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组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当蜂鸣器一响,就给狗以电击。
狗被关在笼子里,无法逃避,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电击的痛苦。多次实验后,实验人员把笼子打开。
这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倒在地上呻吟,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
而懂事的乖孩子,他们的生活处境和上面的狗狗很类似。
当父母要求他们听话懂事时,第一次也许他们会反抗,但在强大的父母面前,弱小的孩子逐渐会习惯。
太“乖”的孩子
容易没有自我意识
所谓“强迫性顺从”,就是家长让孩子不假思索地听话,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并渐渐成为家长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但代价通常是失去自我意识。
习惯于强迫性顺从的孩子就像是个提线木偶,他的一切行为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下,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去思考自己到底想怎么做。
长此以往,孩子形成思维定式,形成惯性服从的思维,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他们身边发布指令了,那他们要么抓住机会,彻底地放飞自我;要么变得无所适从,继续受周围命令的摆布。无论是哪种结局,都挺可悲的。
太“乖”的孩子
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的行为总是不被父母认可,那么他就会认为在父母的心中,自己这个人就是不被认可的,这会极大的打击孩子的自信与安全感。
长期的自我否定会导致孩子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也会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而讨好别人,形成讨好型人格。
“乖”孩子
也仅仅是个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太“乖”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它可能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负重前行。
请各位家长别忘了:再“乖”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家长应该如何
把握对孩子的教育
-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父母的教育中,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不要吝啬对孩子爱的表达。同时这种爱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过度,也不能太少。
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过度对孩子保护,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样容易孩使子缺少独立能力变得神经敏感、胆小怕事。
- 学会适当“放手”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妨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则在旁边起到“辅助作用”即可。
让孩子自己来做周末生活的计划、支配时间,安排自己的业余活动内容,父母则充当引导监督的作用,对于孩子不合理的时间计划提出建议。
在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家长充当鼓励支持的角色等。
- 和其他孩子多交流互动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也不可忽视,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可以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和其他孩子交流互动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减少孩子对于人际交往的恐惧,让孩子更加从容应对各种困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5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