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刚学习完了君为资本的曾乔老师讲的“九因素分析法”,刚好就试着用这个模型来进行练习。我也在帮和君商学院的三北学院带了一个招股书和年报学习小组,曾老师所用的框架和我以往的思维框架(行业-战略-人-财务)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他的更细致。
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2011年腾邦国际上市的时候,做的是机票分销业务,属于OTA(在线旅游业务),总体上,我感觉这个行业是个空间很大,但集中度很差的行业。空间大是可想而知的,随着中国人口袋里的钱变多了,无论是出差、旅游,都有出行的需求,即使13亿每人每年出行一次,来回机票3000块钱,这也是个万亿级的市场,更别谈旅游期间的吃住玩乐。但是,这个行业也是个注定分散的行业,集中度很低(CR4<15%,CR8<20%)。其实这也非常好理解,作为用户,我的目的是从这到那,谁能低成本地把我送过去,我就找谁。下一次,我也不会认定谁,一样打开各个平台比比价,看谁实惠,上次在携程坐厦航,这次在去哪儿坐山航,正常不过。
而且在产业链上,机票分销的处境很尴尬。一方面要面临底下用户的比价,另一方面,他们的收入取决于上游的航空公司佣金有多少。也就是说,经营机票分销的公司,就像夹心饼一样,两边被压榨。航空公司有定价权,捏着分销商的蛋蛋,佣金降低一个点,不少公司就要嗷嗷叫。在后续的年报里,也是能看到公司对这一情况的焦虑。
在这样一个几乎没办法差异化,又很分散的行业里,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可能就得看规模和总成本了。谁的规模大,谁就能低价,然后规模就能更大,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从招股书自己的对比看,腾邦的规模也就携程的1/10,按当下的市值看,携程500亿人民币上下吧,腾邦差不多30多亿,不算大。
行业所处的阶段
2011年可能还是高速增长的阶段,但现在(2019年),我认为已经进入到一个格局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理由是:格局差不多形成了,最大的携程、国航等,市值都有百亿,甚至接近千亿级,一个行业巨头出现往往预示着格局的形成。而腾邦国际上市之后,也经常在寻找“其他出路”,比如TMC(商旅管理)、互联网金融、邮轮等,上市第二年就把机票业务定位于TMC业务的“辅助”。如果现有的市场还有很高增长率的话,公司不需要干这些事情。只有在一个格局稳定的成熟行业里,一家公司才需要急于谋出路。
主线明确,但是定力不强的战略
说它主线明确,是因为腾邦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既然机票业务是个“现金牛”,那么这个钱就要用起来。从11-18年,他们用并购的方式,建立起了机票、旅游、金融等“大旅游”生态圈。最终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比我之前经常批判的某M开头的公司好多了。
但说它定力不强,是因为每年都有一些小反复:
- 2012年:在卖机票的基础上,拓展了TMC业务,业务是“机票+TMC+金融”。
- 2013年:开始放贷款了,业务是“金融+旅游”双驱动。
- 2014年:开始搞P2P,随后几年金融业务增长迅速。
- 2017-2018年:金融业务增长率停滞,不提P2P了,开始搞出境游,业务变成了“出境游(主业)+机票+旅游金融”。记得是旅游的金融,之前还做电商小微贷,不做了。
- 2019年:看了下官网,变成“旅游+投资+物流”。
从这里可以看出,腾邦国际在战略上的两面性。一方面,腾邦是有主线的,那就是旅游,打造大旅游全产业链,不要在卖机票上受制于人,这是对的;但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个行业天然地碎片化,这里的公司都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差异化,怎么建立护城河,这试试,那搞搞,互联网金融和P2P火的那几年也跟着搞,后面又缩回旅游这个领域,至于19年怎么又搞物流,是不是真的计算过物流行业的回报率(据我所知,物流总体回报率不高),还是纯粹是卖机票积累了资源,觉得自己能行,就这么上马了?因此,腾邦是有个战略主线,但不知道怎么走,原因可能就是这个行业天然地难以建立壁垒所致。
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腾邦是较早用电子商务的形式来做机票买卖的,之前的中小代理商要有个实体店,然后做线下配送,因为航空公司很难做这种配送,成本高,代理商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机票又电子化,这又让代理商的存在变得似乎没有必要了。在后续的年报里,公司一直表达了对上家的代理政策变动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所幸的是,腾邦及时布局,大旅游生态完成后,抗风险能力就上去了。但公司目前的现金流大头还是卖机票。
人的因素:股东与团队
在曾乔老师的“九因素”里,股东和团队是分开的,我就在此并在一起了。
一般我会先看一把手,因为在中国,一把手决定生死。我在一些公司当过二把手,既便如此,我也发现我很难影响公司的文化,而它们的文化就是一把手的文化。“老板就是天花板”,我深有感触。
大致看了一下,个人在团队方面找不出槽点,平平淡淡的介绍,已经该有的股权激励也有了,平均年龄四五十岁,和其他A股上市公司差不多。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钟百胜掌握了控制权。虽然上市的时候引入了一些投资,但多为深圳当地的基金,公司说一直要突破深圳地界往外走,但似乎很缺外地的资源。比如那个叫华联集团的股东,可不是北京那边搞零售的那个华联,而是注册于深圳,搞纺织的华联,华联集团的股东,也都是各地的纺织协会,有浙江的、黑龙江的、湖北的……说真的我不知道这类投资者能带来什么资源,也不知道他们和旅游能有什么联系。
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
在“九因素”里,管理和财务是2个因素,但因为无法亲身体验腾邦国际的管理,只能结合财报,一起看它的管理状况了。
如果拉长了看,会发现腾邦国际也有着别的上市公司一样的尿性:在刚上市那会,财报非常好看:83%的毛利率,43%的净利率!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也和净利润同步,非常稳健,每年大几千万。资产负债表上永远有2个亿的现金趴着,但每年还是要向银行借1个多亿的现金。公司的解释是需要钱留着做并购,后来他们也确实这么干了。所以乍看之下,我发现腾邦简直就是一只现金牛!因为规模经济效应,每年2个亿的营业额,但成本费用几千万而已,加上电子商务这种现款买机票的模式,剩下的都是钱。
所以如果我是老板我会怎么干呢?我可能就不会让腾邦上市了。这么一只现金牛,藏着自己用就行了,它产出来的现金可以做产业基金,用基金投资、孵化出来的公司单独上市,而现金流的母体大可私有。看看它的募资用途,总共打算投入3.5个亿,第一年用掉1.5亿,第二年1.3亿,第三年7千万。如果不用IPO而是借款的方式,以他如此稳健的现金流(每年接近一个亿而且在增长),如此稳健的资产(利息保障倍数13倍,2亿现金存款),也是不用太担心的。
但是,前面讲到腾邦国际的战略是有主线,但飘来飘去的,到了2013年,现金流就一直很紧缺了,好几年都是负数。这只现金牛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因为腾邦开始搞贷款了,每年都要把经营现金流拿出去垫资。然后因为上市,背靠资本市场,窟窿就用融资来补,腾邦的步子才敢迈得这么大。
一旦上市,曾经光鲜亮丽的报表就越来越差,似乎是上市公司的通病,所以我听过一个投资人说他不会看上市5年内的企业,因为5年内一定会出幺蛾子。果然,到了17、18年,腾邦的毛利率居然只有15-20%,净利率仅3%左右。2018年,经营现金流净额亏空到-14亿,融资的规模还比不上烧钱的规模。
怎么回事?因为公司转型为不仅仅是卖机票,而是包含机票、酒店、旅游路线、跟团在内的大旅游后,毛利率不免下降(11%左右)。这是很正常的,我看过旅行社的年报,也是毛利率极低,需要用高速的周转来维持运行。“商旅服务”究竟还包括什么?机票是多少?酒店又是多少?没有再细化的内容。所以,净利润没有随着规模的增加而产生多大的增加。
净利润的下降不免伴随着现金流的减少。2018年,虽然经营收进来的现金有43亿,但为了经营而采购的钱也花掉了42.4亿,中间的差额也就6千万而已。但因为搞贷款,光垫资就花了9亿,这窟窿怎么能不大呢? 拆入资金净减少额又是3.6亿,现金流怎么会好?
所以,我认为公司做大后,管理反而乱了,没有刚上市那会简单。因为搞成了“大旅游”业务,原本好好的现金牛变成了跟普通旅行社一样低毛率、高周转的辛苦业务,这个见仁见智,规模上去了没错,但现金流没有优化,我个人是不认同的。搞金融每年收到的利息钱也就营业额的1/10,但代价是要把已经越来越弱的现金流拿出去垫资,这样做是否值得,真的需要探讨一下了。还是那句话,如果是我,我会把机票业务私有化,拿它的现金流来管理;或者单独成立一个搞旅行社的主体,单独IPO,或者搞产业投资基金。至于贷款,在这个行情下,还是收缩为好。
资本运作
在这一方面,腾邦国际还是可圈可点的,它是产融互动做大产业的典型案例。有两种极端都不可取,我见过一家很稳健的科技公司,高管都是教授,稳扎稳打,分公司全靠新设,从来不知道资本运作是什么,这样的公司让人感到踏实,但速度慢,只能期待着有一天像华为一样,慢工出细活。还有一种当然就跟贾会计一样,这也不可取。
我认为腾邦国际的资本运作是很精彩的。在招股书上,公司每年放着2亿存款,又要靠借贷来扩张,就明言告知是为了并购存子弹用。
比如为了扩张市场,通常我们会想到线性的方式,比如派个干将到四川去,然后设立分公司,开始大干一场。腾邦的做法则是直接并购四川华商航空。为了进入TMC业务,有的公司可能会拉个项目组出来,然后开始着手研究,而腾邦的做法是直接并购了深圳的一家旅行社。为了扩大自身规模,其他公司可能是把经营现金流再投资,而腾邦的做法是横向并购同行八千翼,直接把饼做大。为了推出旅游保险产品,别的公司可能也是拉个项目组,从内部孵化,而腾邦的做法是直接并购一家保险公司。
可以说,腾邦从2011年上市至今,营业额从2个亿到现在的50个亿,产融互动手段起了大作用。近几年财报显得“乱”,也是因为扩张太快所致。因此,再回到前面说的,如果腾邦不选择上市,谁又愿意被他这样整合呢?所以战略没有对错,并不是说10条路里9个不好,选出1个好的,而是10条路都能走,而且都很好,你不得不只选1条最合适的。
结论
总体上,我认为腾邦的路线不太好,规模扩大,资源投入,没有换回更好的现金流,更优秀的盈利能力。原本卖机票的毛利率还行,但做成“大旅游”后,就跟别的旅行社一样,变成了一个低毛利走量的生意。腾邦没有想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它进入的领域其实是这个产业链上的别的公司也在做的事情,但这样子到底能不能形成所谓的“全产业链协同优势”,都值得怀疑。
图文无关
作者: 林昌华
林昌华,领君资本合伙人,和君商学院福建班主任,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1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