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两市已有1165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其中预亏、预喜的公司都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种现象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业绩预亏幅度最大的正业科技是电子制造业,隶属苹果概念、节能照明、兜底增持、工业4.0;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这不是2019年四季度涨的最好的行业么?几乎没有之一!
同样,美邦服饰、拉夏贝尔也出现巨额亏损的队列,而星期六呢,2020年第一牛股。如果说他们是炒题材,或许还有的一说。创新医疗、圣济堂、吉药控股这些医药股也不行,更别说穿越牛熊了。同样是信息服务行业,万集科技业绩预增1.24万倍,成为到目前的预增王。问题科技业绩预增也高达21.5倍!
其实,从上下游产业链分析,不难发现端倪。而大多数投资者是不具备这个时间、精力,甚至能力的。看着F10看行业,看概念炒股的太多太多了。而能够结合技术面的,已经是少数派了。
你所不知道的东西不会害你,因为你有敬畏之心。而你所知道但不完全的东西,会害死你,因为你觉得自己懂了。这一点不仅在工作学习中适用,对于股市,同样如此。
2019年大规模减费降税,制造业等行业是最为受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
1、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
2、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
3、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
4、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
5、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但是, 我们看到业绩分化的,恰恰是制造业。表面看上去受益最为明显的行业,分化最剧烈。制造业的上游企业,转移成本能力强,减费降税对他们来说是利好,他们可以获得原材料成本降低和增值税率降低的双重刺激;而下游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减费降税后往往面临终端产品降价的问题,伴随着产品降价,反而存在业绩下滑的风险。
所以,要参与具备加工垄断的上游原材料行业以及具备议价能力的中游企业,尽量避免参与议价能力弱的下游产业。
这种差异,可以称之为行业内的结构性调整。在2019年是比较明显的。
商誉减值与新证券法提高处罚力度是有关系的,现在很多上市公司都想着在新证券法实施之前,一次性暴雷,然后轻装上阵,避免逐年计提而发生退市风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1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