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2018年春天,
9岁的小原才第一次叫“妈妈”。
见到小原之前,
志愿者杨英华也不曾料到,
这辈子会与眼前这个瘦小女孩连在一起,
也会和她崭新的生活密不可分。
小原有了“亲妈”
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小原生活在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
爸爸患有精神疾病,
妈妈生下她后离家出走,
爷爷重病卧床。
院里的鸡和鸭,
是她童年仅有的“玩伴”。
临沂市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的
志愿者杨英华第一次去小原家,
说自己想帮助、照顾小原,
讲了整整一个小时,
小原却几乎没有说话。
她躲在墙角,
怯生生地望着这个陌生人。
那天晚上,
小原一直问奶奶这是不是真的。
第二次,
杨英华一进家门,
小原就迎面跑上去,
却在靠近时突然后退。
她攥紧袖口,
上牙紧咬下嘴唇,
过了许久才开口:
“我该叫你老师、阿姨,
还是妈妈呢?”
“你想叫什么就叫什么。”
杨英华突然明白了小原上次为何“沉默”。
“我有语文老师、数学老师,
我也有阿姨,但我没有妈妈,
你能当我的……当我的……妈妈吗?”
小原红着脸,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她把脖子缩了又缩,
一双小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
仿佛问这一个简单问题,
就已用尽了她全身的力气。
“当然能啊,
以后你想叫我什么就叫什么。”
就这样,一个肯定的答复,
“妈妈”在小原的生命里“上线”了。
从此,
小原的班级群里多了一位
叫“小原妈妈”的家长。
家长会、过生日、和妈妈牵手逛公园……”
这些同龄孩子习以为常的小事,
对小原来说,
迟到了好多年后终于来了。
为了欢迎家庭新成员小原的到来,
杨英华上高中的女儿
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和玩偶送给了小原,
儿子则用零花钱买了一盒蛋挞,
怕凉了,便捂在衣服里一路小跑回家,
要送给小原姐姐“改善生活”。
这两年里,每个周末一家人都团聚。
姐妹俩有时一起洗澡,
对着沐浴露打出的泡泡许愿,
聊青春期的小秘密;
姐弟俩有时比赛打英语闯关游戏。
小原有了第一套笔墨,
再也不用碾碎灶台里烧黑的木棍,
或者拿刷墙的刷子沾泡水的黑渣,
在捡来的纸壳上练字了。
春节就要到了,
杨英华准备了写春联的红纸,
爱书法和绘画的小原,
今年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
看到小原的变化,
69岁的奶奶常常笑着笑着就哭了,
哭着哭着又笑了。
她摘下自己种在平房顶上的菜,
骑二十多里地送到杨英华家。
她不会说那些华丽的词语,
只能一个劲儿地说:
“闺女,谢谢你。谢谢你,闺女。”
这两年里,
小原攒了一本相册。
随便翻开一张,
都是笑的模样,
那弯弯的眼睛里,
像有星星常驻。
不过,性格开朗了,
小原又开始“暴露”顽皮的本性了,
对杨英华的称呼也变了——
不再怯生生的喊“妈妈”,
而是“没正形”地改叫“老妈”了。
经过帮扶
4000多名孤贫儿童过上了好日子
在杨英华的影响下,
又有两位教师朋友加入了志愿者服务团。
从2016年年底至今,
在临沂市委、市政府多个部门的支持下,
临沂市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
已逐步发展了8000多名志愿者,
100多家爱心企业也加入其中。
们走遍了全市9000多个村庄
寻找无人关爱的孤贫儿童,
目前基本实现了临沂市12个县区、
156个镇街的孤贫儿童
“一对一”帮扶全覆盖。
如今,经过志愿者几年帮扶,
4000多名像小原一样的孤贫儿童
逐步过上了好日子。
“对孤贫儿童来说,物质帮扶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关爱,
我们的志愿者就是
要给他们父母一样的爱,家庭般的温暖。”
临沂市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团团长徐军说,
缺少精神关爱的孤贫儿童,
长大后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临沂市帮扶孤贫儿童的做法,
目前已受到全国多地的关注。
山东青岛、湖北襄阳等地
相关部门多次前来考察调研,
一些城市也已开始筹建
孤贫儿童服务团。
看看下面的暖心照片
临沂志愿者李宗宝(左一)在帮扶儿童王馨怡(中)和王明轩(右)的家里。王明轩患有眼疾,2019年10月,志愿者帮助王明轩去医院手术治疗,孩子眼睛恢复正常。新华社记者杨文摄
临沂志愿者周凤霞(左二)与自己帮扶的儿童张震宝(左一)在家门口外拥抱。新华社记者杨文摄
帮扶儿童张震宝在家里捧起刚刚获得演讲比赛的奖杯。新华社记者杨文摄
欢迎全国各地更多的爱心人士
加入到关爱孤贫儿童的伟大事业当中
让他们找到家庭的温暖
感受到父母的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将第一时间处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30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