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月18日电(龙剑武)2015年11月13日,阿兹丁纳·埃米穆尓和乔治·萨林纳都在法国巴黎痛失所爱,前者的儿子萨米·埃米穆尓是在巴塔克兰剧场劫持人质的恐怖行动小组成员,引爆自杀背心身亡;后者的女儿罗拉·萨林纳与朋友同赴巴塔克兰剧场观看演唱会,被恐怖分子杀害。两者是同龄人,时年28岁。
但是,时隔多年,两位经历丧亲之痛的父亲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对话,并将双方坦诚交流的成果以《我们还有话说》为题集结出版,该书日前正式与读者见面。
据法新社报道,阿兹丁纳·埃米穆尓回忆当初开启这场父亲之间对话的原因说:“我想与他分担痛苦,想告诉他我们不是一个恐怖分子之家,告诉他我对(恐袭)予以最强烈的谴责。”
事情要追溯到2017年冬季。阿兹丁纳·埃米穆尓主动致信乔治·萨林纳,表达了希望面谈的愿望。彼时,乔治·萨林纳还在担任“11月13日恐袭受害者协会”(13onze15)主席。他在收到来信后心情错综复杂,但同时也感到好奇,想听听对方到底想说什么。
在初次会面一年多后,两位父亲又开始策划共同出书。两个男人之间真诚对话,向对方讲述自己的生活:各自在法国埃罗省赛特港和阿尔及利亚阿纳巴市的成长经历、旅行的所见所闻、曾与家人共赏的电影、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籍等等,不一而足。
据报道,埃米穆尓一家移民法国后定居在巴黎北郊塞纳圣丹尼省的德朗西市,萨米·埃米穆尓在兄弟中排行最幼,青少年时代沉默寡言,易受他人左右,没少让父母操心。
阿兹丁纳·埃米穆尓自述,宗教并非其家庭的重心,他本人是伊斯兰教信徒,但并不谨守教规。在他看来,儿子萨米属于“误入歧途”,曾经试图前往阿富汗和也门,最终于2013年9月远赴叙利亚加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乔治·萨林纳是一名就职于公共健康部门的医生,因职务原因曾携家人前往法国海外领地马提尼克和埃及。罗拉是家中年纪最小的女儿,三姐妹经常“合起伙来”调皮捣蛋。在父亲眼中,她为人热情,富于幽默感。
两位父亲在书中相互道出心中的遗憾和悔恨:从事出版行业的罗拉如果当初接受了一个加拿大魁北克的职位,也就不会……;如果萨米在父亲那次专程前往叙利亚万里寻子时听劝回家,或许就……两位父亲在书中向读者描绘了两个不同的法国家庭形象,但也找到了彼此的共同点:他们都对埃及充满好感,彼此的政治立场也比较接近。
但是,是否宽恕是两位父亲之间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阿兹丁纳·埃米穆尓代自己的儿子请求对方“原谅”。但在乔治·萨林纳看来,阿兹丁纳·埃米穆尓“无需承担任何罪责,因此不必请求原谅”,而他自己“也不会去宽恕别人,因为没有人要求我这么做”。因此,罗拉的父亲对萨米的父亲说道:“你绝不是一个党同伐异和推崇暴力的人,你不应为你儿子的恶行负责。”
乔治·萨林纳在该书末尾撰写了一封致萨米·埃米穆尓的信。他解释说:“这封信的主旨就是一个词‘为什么’。这也是自2015年11月13日以来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阿兹丁纳·埃米穆尓也一直扪心自问,在儿子10岁至18岁的成长过程中,他是否因为忙于工作而对萨米疏于关心和照顾。
两位父亲还讲述了安葬各自子女的迥异情形。埃米穆尓一家人在恐袭后一个多月经过与行政当局的复杂交涉才领回了萨米的遗体,而最终只能“趁着天黑在夜色中将他下葬”;乔治·萨林纳则在书中记述了对他人支持的感谢,自己在法国政府为恐袭死难者举行的全国哀悼仪式上五味杂陈。
两人在书中对有神论和命运等话题进行了哲学探讨,同时也开诚布公地面对分歧。乔治·萨林纳承认,宗教极端分子的家人也会承受痛苦,但”受害者的亲人很难去倾听这种痛苦”;阿兹丁纳·埃米穆尓也在书中提出了“灵魂拷问”:“有一天,我是否也可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萨米是一个让他人受害的受害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9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