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2600年前中国女子流行什么发型?信阳这座墓揭示了一切

2600年前中国女子流行什么发型?信阳这座墓揭示了一切

最近在b站偶然刷到了不久前由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在上海举办的《二〇二〇·中国装束复原秀(东周至清代)》”中的一段视频,52分钟的走秀首次展示了先秦至清代近三千年服饰文化全景。据说这38套走秀的装束参考了大量出土服饰和首饰宝物,结合壁画、雕塑、书画等美术文物以及文献资料,严谨复原了历代不同的工艺、纹样与造型。

▲ 春秋时期贵族妇女装束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位走入T台的仕女,一些弹幕揭示了这是根据河南光山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发型复原。很早的时候,我就在河南博物院、信阳博物馆分别看到过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的玉饰、青铜器,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当时春秋时期贵族流行的发饰,我打算从光山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的相关资料的寻找到有关发式的信息。

▲ 黄夫人发式复原(见欧潭生《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

资料显示,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是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欧潭生在1984年第4期的《考古》杂志《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一文详细记录了该墓的发掘工作,有关于发式的发掘情况,该文写道:

墓主人骨骼完整,经河南医学院人体解剖研究室鉴定,系40岁左右的女性。墓主人的头发保存完好,梳偏左高髻(图八)。发髻上插着两个木笄,其中一个木笄有玉堵。

从欧潭生的挖掘报告和发式复原图来看,2600年前的这位黄国贵族女主人,其发型为偏左高髻,束发前先用丝线编成8条小辫子。这似乎为后来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为春秋时期贵族女性装束复原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当然,该墓有关服饰复原方面还有一个值得重要的物证,就是紫色绣绢的出土。欧潭生在该文进一步指出:

黄夫人孟姬墓出土的紫色绣绢和“绢纺”纬重平组织织物,是我国纺织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标本。紫绢,史称“齐紫”,“齐桓公好衣紫,国人从之,五素不能易一紫”。“齐冠带衣履天下”。当时,黄国依靠齐国对抗楚国,因此,黄夫人孟姬身穿的紫绢有可能是从齐国来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当地产的可能性。因为,除了齐国之外,当时陈留(今开封东南)、襄邑(河南睢县)出美锦,与齐鲁罗纨绮缟齐名。曾经辅助越王勾践“示名以耕桑”的文种,曾经做过宛(河南南阳)令,是他把养蚕种桑的技术传到越国。那么,在南阳附近的信阳地区,应该有自己发达的纺织业。黄君孟夫妇墓出土了多件蚕纹玉器,如果当地没有丰富的养蚕知识,玉工不会雕出如此生动的蚕纹。特别是双根经线又加捻的“绢纺”技术,其他地方尚未见到。

这些分析至少提供了如下猜测,当时信阳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养蚕技术,从孟姬墓出土的紫色绣绢高超的纺织技术来看,当时已经拥有了一定成熟的纺织技术。当然,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 隋朝贵族妇女装束

回到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此次为我们呈现古代装束走秀,不难发现,自2007年开始,这个团队就一直专注基于文物来研究复原中国古代服饰、发型与妆容,至今已复原400余套中国历代的装束,出版作品集两部,在多个高校、省级博物馆举办展览、讲座和走秀活动,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作为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年轻团体,他们积极担当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使命,为历史影视剧、电视节目提供复原服饰和顾问服务,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青年力量。

而从其中春秋时期的发式复原就能看到,他们的确是参考同时代文物进行了复制,体现了学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文/程思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9253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