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谁都认同教育会改变人生。
那么问题是,我们希望孩子们受到怎样的教育?孩子们又喜欢接受怎样的教育呢?如果可以,你打算让孩子接受哪个国家的教育?
曾驻加沙的战地记者,如今《圆桌派》的常驻嘉宾,见识过大山大水的硬核妈妈周轶君——
她将在这部以“探索各国教育方式”为主的全球教育旅行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带领我们走访多国,寻找答案。
第一站,日本
最先让人吃惊的是,四岁小女孩花果即便在休息日里,也非常想去上幼儿园。
难道日本幼儿园就不会出现“哀嚎遍野”的场景吗?
还真是不会。
清晨的幼儿园里,笑声闹声吵成一片,根本就是个游乐园。
所有孩子都边笑边喊、你追我赶。
老师带头爬栏杆,孩子们则像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各种花式撒欢。
周轶君直言,“你们幼儿园好吵啊”,
园长笑眯眯地解释,“孩子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尽情释放能量,调整身体节奏,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
这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
供孩子们玩耍的庭院虽然不大,但已经把能用到的面积都利用起来让孩子们去喧哗跑动了,目的是让他们尽情度过一天中最棒的时段。
给过了绝对的自由,接下来,就要训练绝对的纪律。
幼儿园利用开设有关丹田发声的课程在孩子们中间建立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问好、坐姿、声音甚至神态,都要尽量做到整齐划一。
强化集体秩序在日本教育中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孩子们有着很强的集体主义观念。
除此外,日本也非常重视儿童们在亲身体验中的学习。各种细致的设计,都掩藏着教育的玄机。
比如:闻名日本、享誉世界的“藤幼儿园”,把操场设计成高低不平的样子。
草坪也不修剪,不少地方还被园长用来种菜。
他们的理念是:要用不便和障碍来激发孩子的思考。
教室不动手去拉就关不紧的门,并不是年久失修或者基础设施出了问题。
而是通过这样的设计去教育孩子,如果你不用力合上门,就会漏风,大家就会感到冷,这样一来,你就给别人添了麻烦。
因此,要养成照顾别人感受的习惯,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到满分。
在“藤幼儿园”里,这样的设计不胜枚举。
门口放鞋子的地方刷有鞋印的图案,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进门脱鞋并摆正鞋子的好习惯。
故意去除水槽,为的是让四溅的水花提醒孩子们及时拧紧水龙头,节约用水。
一切为教育服务,所有设计、甚至园长和孩子的互动、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了天然的教育道具。
可以说,日本的教育在细节上做到了极致。
第二站,芬兰
芬兰教育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自由。
拉妮作为教师有着“教”的自由。
自主选择课题,自主选择打通学科,自主选择授课方式。
学生也有“学”的自由。
他们可以在教室里学习、也可以在森林里学习。因为老师们认为在森林里什么课都可以教。
本以为这次的森林课堂孩子们要学习“野外生存”,或者植物们生僻的拉丁名字——
没想到的是,老师只是让他们寻找森林里不同颜色和不同气味的植物,
然后“运用想象力”随便给出一个名字。
连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更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正确答案!
这种自由还体现在上课铃下课铃以及课间音乐的播放这样的小细节上。
在芬兰无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充分拥有自由,而这种自由的内核是——削弱竞争,让每一个个体都得到鼓励。
这样温暖宽容的教育理念让周轶君瞬间泪崩。
我们从小到大受过太多“你这个不行,那个不好”的打击,从而错失了自己真正喜欢的爱好。
“行与不行、好与不好”的结果并不重要,永远不停止自我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
第三站,英国
都说英国最会培养绅士,最擅培养精英,但他们的秘诀竟然是——体育。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国私立教育的精华的话,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们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体育。
他们非常自豪,英国是全世界唯一用学术时间来参与团队体育运动的国家。
体育在英国私立教育里的比重以及对体育的全面理解,也可以算得上英国对国际教育界的一个贡献。
体育让孩子们得到了什么?
在我们一向认为很贵族的马术运动中,毕业于伊顿并代表我国参加奥林匹克马术大赛的华天说:
骑马运动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奢侈运动,也不是让你进入更高社会阶层的阶梯,它最重要的价值是教你学会处理你和队友之间的关系,你与马之间关系,学会表达和倾听。
团队精神、意志力、强身健体,挫折教育,领导力和耐力……似乎孩子们获得的比这些还要多。
从14世纪的寄宿男校开始发展起来的英国私立学校,当时是出于保家卫国的考虑,强身健体加文化知识,是最初的主要目的。
但随着不断发展变化,英国人发扬他们一贯的坚持传承,不断修正,不断改进,最终在体育这个项目上,达到教育所期待的“全面发展”。
体育成为年轻人全面参与社会、学会独立思考的教育媒介,也成为了英国私立学校满满的社会责任和对教育的期许。
第四站,印度
在印度教育中,最让人惊喜的就是“jugaad”精神。
所谓Jugaad,简言之,就是替代方案的意思。
这种精神,运用在教育领域,就是重视积极应对复杂变动的事物,不求什么完美的解决方案,也不等万事具备,而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查找最好的替代方案,直到达到完美。
在生活里,印度人有太多不追求完美的解决办法。
在学校里,印度的学生也从来不接受标准答案。
印度的课堂上,学生很喜欢跟老师争辩。
听到不同意的地方,就举起手发言。
有的时候,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清楚,根本没有理解老师的话,但他们就是喜欢发言。
在他们的教育系统中,说对说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话说出来。
可能一开始他们辩论的什么也不是,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形成了群体式的“自主学习”模式。
真理越辩越明,知识越辩越清,最后大家都收获满满。
Jugaad精神,在生活中是笑对困难的乐观精神,在学习中又是对周遭敏锐的感知力,更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改变世界的创造力。
第五站,以色列
对于这个国度,周轶君有着特殊的感情。
十年前,她曾亲眼见证和记录了残酷的巴以冲突。
如今再次回到这里,她发现这里不再是枪林弹雨,而是一片创业者的乐土。
这个传奇的国度以犹太民族为国家人口主体。
尽管土地资源匮乏,争端不断,却是纳斯达克上仅次于美国的创业大国。
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以色列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仅次于在军费上的投入,这是许多国家都无法企及的。
莫迪因市市长哈伊姆·比巴斯,在被问及“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占多大比重?”时,他脸上满是笃定与诚恳,“占51%, 我们先投入在教育系统上,之后再是福利、文化、体育等等。”
政府坚信,将大部分预算投入在教育上,可以让孩子们在所有层面上都占得先机。而创业,也要从孩子抓起。
阿克发·阿亚洛克高中有一个独立的Green Start学院,学院里活跃着13个创业团队,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年长的也不过17岁。
“我们做工程,做电子产品,给机器人编程,也负责项目公关,商业部分,寻找赞助商。”
要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些创业公司的高管们全是十几岁的孩子?
机器人队的组员阿米特颇为自毫地说:
“我们没有和工厂或者成年人合作,全都是独立制作的。我只有14岁,但我已经在做我以前觉得在我的年纪不可能做到的事。”
当被问及创业项目是否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时,年仅16岁的Leechy创业公司CEO奥里说:
“我们有时要在晚上或者更迟的时候做创业公司,我不会让做创业公司这件事影响我的学业和分数。创业不是取代上学,而是和上学一起进行的。”
孩子们相信,这里教给他们的,关于生活、工程、科技的东西,太多太多。
Leechy公司成员之一,16岁的纳达夫认为:
“教育应该告诉我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思考解决方案,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他们超乎同龄人的自律与成熟让人叹为观止。
正如Green Start学院创始人耶胡达·奥尔所说的:“这些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一群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决定的人。”
最后一站,周轶君回到了中国
在和其他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真的用不着相形见绌。
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正走在不断改进、日益完善的道路上。
有的教育者,把绘画与诗词打通,让现代与传统相融合。
有的教育者,默默地身体力行地影响了家庭中的后两代人。
10岁小男孩儿在热爱民乐的奶奶影响下爱上了摇滚
一批对教育怀有崇高理想的人,用极传统又很现代的方法,打通各种学科,开展通识教育。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谦逊地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周轶君探访世界各国的教育之旅结束了。
但在所有教育者那里,为孩子们探索最好教育方式的征程永远不会停止。
我们知道,探索教育,就是探索未来。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亦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8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