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电视剧图片
《西游记》作为一个经典IP,被各大商业人士追捧。从原生IP到衍生IP,到动漫和影视,再到端游和手游,还有一系列周边,这样的产业链越来越成熟。可作品,如同高鹗的后四十回《红楼梦》,大多是狗尾续貂之作,经不起推敲与玩味。聪明的生意人打着“情怀”的旗号,用舆论造势,用明星拉动粉丝,一段时间的热门后,电影下了线,钱赚够了,还有多少人会再去回味?
在西行的路上,唐僧与妖怪谈恋爱,孙悟空与神仙有情,“天庭阴谋论”甚嚣尘上。西游,早已没了它本来的面目。这条西行的路上,没了黄沙漫天,只余纸醉金迷;没了妖魔鬼怪,尽是鲜肉满屏;没了斗智斗勇,只有变味的情怀。
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归罪于粉丝经济,我也顶讨厌那些说“这个时代太浮躁”的人。时代本身并无什么罪过,只是个人的选择不同。有些人安安静静做事,有些人闹腾闹腾挣钱。以前总觉得那些价值观、世界观什么的都是说教,近来只觉甚是有理。
譬如希特勒,秉持“日耳曼人是上帝选民”的观点,追杀犹太人;譬如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个人崇拜严重。戈尔巴乔夫摒弃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转而追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使得苏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也日益混乱,最后苏联解体。从个人的价值观到国家的意识形态,轻则伤及自己,重则引起世界大战。在历史的角度中,我们从当下看向过往,以个人所有的知识去评断是非曲直,然而未来的人看待当下,又会是何种光景?
西游的取经路,其实就是人生的旅途。姑且将其作为一个人生的小圈子,去参考参考。
读吴老的西游,初看只是对那些妖魔鬼怪咬牙切齿,可再一细看,却觉妖精也有可爱之处。反倒是自诩正途的唐僧,越读越有“啧啧”之叹。
师徒四人,唐僧虽善良慈悲,却也有些以貌取人的错处。比如唐僧遇着“半截观音”白毛鼠精时,也是见那女儿家的,柔弱无比,半截身子被埋在土里,恐其被豺狼虎豹伤了去,才施以援手。但当他来到一所寺庙,见了个想扶他起来的小和尚,只因人丑,便态度大转。所谓的圣僧,便是如此度化众人吗?
这都还是小错,作为最该公正的师父,每每听呆子挑唆,便念动紧箍咒,还说他“兄弟间全无相亲相敬之意”。把个行者疼得死去活来。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何曾受过这般委屈?西行路上悟空当属头功,降妖伏魔他出力最多,但他不受待见的时候也最多。
反观猪八戒,一让他去化斋饭,便寻个凉快的树荫睡觉去也。也难怪行者每每一有机会,便要作弄于他。
至于沙僧,作为曾经的卷帘大将,必是有些在身上的,却只干挑担看行李的活,这就有些“藏拙”的意思在里面了。
还有白龙马,在与黄袍怪一战中,也是显露了真功夫。平时却闷不吭声,把孙悟空东跑西找,师父安危全系于他一人之身。悟空很强大,但是,“过刚易折”。人们总在问,为什么取经前,悟空是狂虐十万天兵天将的齐天大圣,可是取经后,连对付一个白毛鼠精也要求爷爷告奶奶似的,去天庭求诸位神明帮忙?明明是撼天动地的战神,最后却被磨尽了意气,虽成了佛,却割舍了最初的自己。这或许就是《悟空传》会成为我们舍不掉的回忆的原因罢。至少最后的悟空,在天庭的阴谋下,悟空战斗到最后一刻,为了自己,为了那些和自己同样弱小,但一直抗争的人们。他说,这世界,我来过,爱过,奋斗过,结局如何,我不在乎。
说实话,《悟空传》电影剧情很单薄,无外乎是权力阶层与平民阶层,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斗争。但最后,赢的却是一直没露面的“上苍”。
对于电影本身,导演郭子健说:“我是以不顾生死的状态在做,从第一天就知道书迷会骂我。”没了唐僧,没了白龙马,没了白骨精,没了如来观音,悟空成了主角,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纠葛成了主线。最后,加上几句原著里的话“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我知道天会愤怒。但你知道天也会颤抖吗”等等。
“负尽千重罪,炼就不死心。”今何在的小说,讲的是一群人用一生寻找答案的故事。这里,悟空是主角,但也可以说,他只是我们心中的主角。明知道会毁灭,却仍然抡起金箍棒,意图找到界限,打破这诸神诸佛为人间生灵安排的命运。抗争的,不止悟空一个。
第一个,是唐僧,如来座下二弟子金蝉子。五百年前的灵山,当时二人有这样一场当众对话:
“金蝉子,你回来了。如来说道。“你准备好了你的法论么?
我突然不想论什么了……金蝉子忽抬头直视如来,二目如电……我要与你赌胜!我用千年修行,与你赌个胜负!
师弟你这是何必,要用千年道行与师父斗……迦叶也从地上起来说道。
我为真义!金蝉子跳起脚来道
迦叶,莫与他争。金蝉,却说吧,你要以什么赌胜?如来缓缓道。
真的没有人能跳出你的掌心么?我却不信。金蝉子道。
金蝉子,此番赌胜,你若胜了,我便不再管那猴子与东方天庭恩怨。但你若败了呢?如来道。
我便散了这道行,重坠轮回,去做个平常人,在凡生中找我所找的东西。金蝉从怀中掏出一部手卷,转头对观音道,我有三藏经一部,内有我千年苦思的大乘教义,此次不论我胜负,望你将此卷传于世间,这不是经案,不是度人的法门,却是我毕生所得收于其中,也许对未来求路之人有所助。观音接过,见那薄薄一卷,心中疑惑,打开一看,不由叫出来:这是……?金蝉对她微笑:是。
金蝉子,如来道,你好不容易修得如此功德,为何还要冒险重走西天路?金蝉子转眼大笑问:西天在何处?
我处便是西天。
说的是,金蝉子说,我处便是西天。灵山顶上轰隆隆一声炸雷,众佛一颤,闪电照入每个人心深处,那一刹大殿中一切忽然变得只有黑白两色,黑是死寂,白是灵动,它们在不断流传而互消长,原来万事皆是由此而生。雷音寺,原来真的会有雷音的……他们向天惊疑地望着。如来望着金蝉,目光如广博大海,那是慈祥深遂的目光,据说受此目光都能得无上法。金蝉望着如来,那却是一道宇外极光,照见那大海深处,巨大的潜流急旋。灵山的云越来越低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没有人敢大声吭气……真正平静的只有金蝉与如来二人而已。但没有风,他们的袍袖却全高高鼓动。”
他不信如来能掌控所有人的命运。用毕生修为与如来打赌,入凡尘寻道,希冀找到那个可以打碎命运之窗的人。他看到了佛与人之间的界限,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在人间寺庙中,他能舌战群僧,未尝败北。但胜利并没有使他快乐,反使他愈加忧愁,他忘记了自己的前世,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找不到思索的答案,便应了唐皇之令,重走西天路。然后他遇到了猴子—我们的主角,接着是一只喜欢月亮的猪,还有害怕打碎瓷碗的沙僧,一辈子只敢用竹筒吃饭。
天庭和西天一起谋划了这场阴谋,有人看透却不愿一人逃离;有人明知这是一场阴谋,却不愿放弃,因为有人等他回家;有人看不透也逃不开,还助纣为虐。有人甘愿一辈子守护那个寻找答案的他,即使他不知道。
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西天诸佛,天上诸神,要使人得道,就是要放弃所有的情爱,幻灭后成为跟他们一样的生灵。所谓的妖,不过是神灵管不了的生灵。
阿紫说:“你记住,你比天上任何一个神都尊贵。因为你就是你,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猴子!”
悟空传里明知结局的奋力抗争,西游中吴老先生时露讽刺的话语,我不懂,悟空为什么一定要去取西经?跟着一个懦弱的唐僧,泯灭了多少本性?为了那一本无字真经?普度众生?诸君且看今下便已明白。
我是顶不喜欢那些舍身取义的人,众生是人,难道ta自己就不是?凭什么要为了所谓的“大我”牺牲“小我”?若无轮回之说,人在这世上不过短短数十载,又有“祸兮旦福”,本就桎梏重重的人生又为何要他人指手画脚?
再读西游,我看到的,是一出悲剧,神性与魔性,说到底,也是赤裸裸的人性。
紧箍咒真的能缚住齐天大圣吗?十万天兵天将真的打不过孙悟空吗?如果说孙悟空是天庭权威最大的挑战者,那么,他的强大,又是谁成就的?闯龙宫却得了金箍棒,炼丹炉却炼就了火眼金睛。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吗?
西游之后,悟空已死,再也找不到那个问天问地的猴子了。我辈俗人,暂且捧一卷西游,聊解寂寥罢。
融入了所谓“安全”的人群,却迷失了自己;听从了所谓的“真理”,却丢掉了信仰;跟随了大众的节奏,却忘记了雨落窗瓦的悸动。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死亡,这些按照既定步骤规划的人生,就一定是完整的吗?这么枯燥无趣,如此按部就班,都说人不是机器,可这写定了的程序,为什么还有一批又一批的人甘之如饴?
查理·芒格说:“想要拥有一件东西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让自己配得上它。”可是如果连自己真正想要的都忘了,那么那些饔飧不继的日子,又该做何解?
林黛玉秉绝世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难道还配不上一个“腹内原来草莽”的风流公子吗?薛宝钗八面玲珑、才貌俱佳、家境颇丰,心中却无甚想要,但最终还是嫁给了宝玉。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求而不得;一个可谓是“四大皆空”,却还是入了这龌龊府邸。
这一生可叹可笑之事,又该向谁说理?
近来读西游,细品之下,发现处处讽刺。悟空一生向往自由快意,最终却入了六根清净的佛门;唐僧原因轻慢佛法才又入轮回历劫,最终还是回了这西天;小白龙一路勤勤恳恳,却连家都难回,成了西天柱子上的一处吉祥物。这一路,是得了真经却忘了真心,还是这真经其实只是粉饰而已?我无从得知,整个西游,毁灭的东西太多了,最终维护的,却是那高高在上的一众人等。
我们经常会对特权和权利发问,很多民众一提到一些官员时,要么不屑,要么指指点点。然而,他们真的了解权利与特权的差别吗?《独立宣言》中开篇讲到: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权利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被允许做的很多其他事情则并非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他人或者社会给予的特权,或者说是别人的恩赐。这些特权包括开汽车的特权、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权(成绩不好可以拒绝),以及享受很多娱乐活动或者搭乘交通工具的特权。
在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中,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驾驶手册中,开篇便写道,“驾车不是权利,而是特权”。特权不同于天赋的权利,是可以随时收回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搞不清权利和特权的区别,对于自己的权利不去争取,却为了被剥夺的特权而闹事。
由此观之,或许,很多由西游而生的不甘心,只是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找个发泄口,或者,自己想要的,没有得到满足而已罢。
五柳先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但真的,摆脱了厌恶的红尘吗?我辈等误落尘网中,又会有多少年?
白云苍狗,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不论西游后续如何,我辈少年,权且自强,好好走完自己的西游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8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