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常听到有人讨论快乐学习的方法。
怎样生动活泼,怎样寓教于乐,怎样让孩子兴趣盎然,怎样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说得活灵活现,一套一套的。
仿佛,一招快乐学习的秘诀在手,所有不爱学习的孩子都会脱胎换骨,都会学得很起劲,最终都会学有所成。
总之,神奇得很。
因此而发财的人可能不少。
但因此而真正爱上学习、最终取得成就的人,到底有多少,倒是值得质疑的。
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坚定地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
人都是有惰性的嘛!
学习功课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又要背,又要记,又要写作业,又要动脑筋,竞争还十分激烈,压力比山都大。
怎么会比散步、运动、上网、游戏、看电影、打麻将这些轻松的事情快乐呢?
说实话,你如果真的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情、游戏的态度、玩玩打打的方式对待学习,把整个学习的过程搞得很嗨,就象唱歌跳舞似的,你能不能上一个好大学,还真是一个问号。
2
真有快乐学习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为什么孔老师说:“学而习时之,不亦说乎?”
孔老师这里说的“说”,到底是乐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明白,论语这一句开篇之语,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一语贯全篇,是理解《论语》的关键所在。
它是一把钥匙。
一旦会用,你就能开启思想的宝库。
如果不会用,它什么也不是。
这一句话讲了三件事,一是学,二是习,三是“说”,也就是乐。
这三件事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
看似一个整体,实则有三个步骤。虽有三个步骤,但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能理解这一点,你根本就无法理解这里面的乐,也无法得到乐。
说实话,这个乐,与我们今天讲的快乐学习,完全不是一码事。
这里的乐,指的是内心的愉悦,是一种很充实、很平和、很喜悦的心理状态,是由内而外、心安理得的快乐心境。
与你今天买了一件新衣服、考试得了一百分、出门捡到一百块钱、买彩票中了大奖等等感受到的乐,完全不一样。
你要是能体会到一点点这个乐,这把钥匙你得到了。
3
怎样得到这个乐呢?
先是要学,这是因。
学什么?学做人做事之道,即孝悌、谨信、爱众等训诫,孔老师讲的是德行教育,你听进去了,就是在你的心田上种善因。
学完之后,就要习,要练习。这是缘。
就是要在生活中去落实这些道理。没有做到,讲得再好,学得再多,也是一场空。
种子虽好,没有土壤、阳光、水分,它也没法子生长在参天大树。
你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到、落实,这个种子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这个能量是什么?
比如,你落实孝道了,你与父、母亲的关系会越来越好,你会觉得行孝这件事是对的,你验证了这个孝道是可行的,是得到幸福的好办法。
你就会进一步努力去做,然后与双亲关系越来越亲密,你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你觉得自己完全做对了。
这就是乐。这是通过学、然后行,最后得到的果。
这三者又是一体的。
也就是说,你要得到乐这个果,一定是因缘具足。即既要学明白、也要行有力。
如果你学得不通,做又不彻底,你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快乐,又能怪谁呢?
4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论语开篇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得到幸福快乐的方法。
你的下手处在哪里?你应该走哪条路?孔老师给我们指了出来。
因此,一定要明白的是,学论语,不是简单地去读它、背它、理解它,然后写文章翻译它,写论文论证它,天天说这个文章真美、真好、真有意思。
这不是孔老师所盼望的。
学论语,是一个实践问题,讲求的是理解老师的意图,然后立身行道,强调的是人能弘道,坚决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能这样做的,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光说不练的,那是假把式。
这里面还要明白的是,当你不快乐时,不要去抱怨他人,不要责怪社会,你应该在因、缘上下功夫,你就是会努力的人。
否则,你会越来越不快乐。
有意思是这句话的语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大家体会一下:这是启发式的教导,在反问着学生,不也很快乐吗?
意思是说,其他事情虽然快乐,但学明白了这些重要的道理,能及时认真地落实做到,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8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