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现在伊拉克人民生活怎么样?是水深火热还是繁荣昌盛?

现在伊拉克人民生活怎么样?是水深火热还是繁荣昌盛?

伊拉克人民生活如何?是水深火热还是繁荣昌盛?这得看你如何理解”水深火热“这个词了。说伊拉克繁荣昌盛显然是扯蛋,不过如今的伊拉克相比战后初期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客观上的确是有进步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下,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伊拉克近些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真正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恐怕战后初期的那段岁月更适合用”水深火热“这个词来形容,至于现在伊拉克人的生活比起那时无疑是有所改善的,不过这距离真正实现和平安定、繁荣昌盛依然是遥遥无期。在美军攻陷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四个月后的2003年8月日本NHK电视台《文明之路系列》纪录片摄制组就进入巴格达进行了现场实地采访。尽管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不过NHK电视台作为日本国内的左翼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上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最早公开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日本媒体也是这家电视台。那么摄制组到底看到了怎样一个伊拉克呢?

摄制组进入巴格达时发现巴格达的水电气供应恢复工作并未取得丝毫进展,城市的主干道因信号失灵而导致交通事故不断,城内时不时会有爆炸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当摄制组跟随伤者家属来到医院时会发现每家医院内都有持枪的引导人员,因为政府已不存在,所以人们只有自己拿起枪保护自己。即使是医院也绝不是安全的地方,因为那些想抢劫药品和医疗器具的人有时会袭击医院。当你听到有人会抢药时是否觉得好笑呢?可千万不要忘了这是一个死亡与受伤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个人身上的国度,在这里药品和医疗器械可是相当珍贵的。同时由于大量医院在战火中遭到破坏,于是相当一部分医生进入各个社区为人们诊病,他们并不收取报酬,只要管饭就行,因为钱在战后的伊拉克几乎没任何用处。其实不只是医疗行业,事实上在伊拉克战后初期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种为他人提供服务换来一顿温饱的方式度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伊拉克人甚至曾一度恢复物物交易,因为钱在这个国家已失去作用。然而就是这种艰难的条件下伊拉克人民自发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人们通过为他人劳动为他人服务的方式换取温饱。这种生活状态显然不能被称为繁荣昌盛,可即使在这种状态中仍能令人看到希望。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是难以被消灭的——这就是民族的力量。想想看当年我国的抗日战争、苏联的卫国战争遭到了何其巨大的破坏,可如今中、俄两国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和德国在战后初期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然而没过几年就迎来了战后复兴;英、法这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二战中遭受严重削弱,然而战后也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世界历史一再证明:人间万物人最宝贵,一个民族只要信念没磨灭,那么即使有形的物质财富被战火摧毁也无法阻挡这个民族凭借精神财富实现复兴。关于伊拉克战后人民生活水平的话题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呢?因为这被直接视为美国对伊拉克的影响。如果有谁肯定伊拉克在战后取得了发展成就,那么也就被认为是认可美国促进了伊拉克的发展;反之具有反美情绪的人则坚决否定伊拉克在战后取得了任何发展成就。然而争执的双方似乎都忘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伊拉克人民的作用。事实上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然而与此同时人民又是没掌握话语权的沉默的大多数,所以现在很多人一提起某个国家的富裕或贫穷首先将其归因于该国政府的政策好坏。当我们看到万里长城时我们总是不由自主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然而秦始皇是长城的规划设计者,可长城是他亲自去修的吗?实际上长城作为世界建筑史的伟大工程凝聚的是无数没能在史册中留下姓名的华夏先民的智慧与汗水。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然与其政策有一定关系,然而与此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经济发展其实是有其自我运行规律的,人民群众自发的经济活动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而政策性的东西所起到的其实只是宏观调控的作用。其实美国人之所以宣扬战后的伊拉克取得了多少成就其实是在说我美国人来了之后使伊拉克的政策变好了,而反美主义者否定伊拉克在战后取得任何成就其实是在说美国人使伊拉克的形势变得更糟了,实际上双方都不约而同无视了伊拉克人民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当政府已无法发挥其社会治理的职能时是伊拉克自发成立的各种自助互助组织承担了战后初期的社会公共事业,这再次证明以武力征服一个国家的领土也许并不难,然而要以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人心却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如果说伊拉克在战后取得了什么成就,那么在本质上这其实是伊拉克人民奋斗的成果。那么伊拉克战后的经济复兴工作有取得成就吗?答案是有的。

从2004年起伊拉克局势开始趋于稳定,经济随之开始复苏并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伊拉克GDP因战争原因下降33%,但战争结束后的2004年经济就超过了2002年水平,到2013年伊拉克实际GDP已经比战前增长87%。有人把这解释为美国推翻了伊拉克的独裁政权,所以使伊拉克的经济政策得以好转。我再次提醒大家注意:经济运行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和其他中东国家一样:伊拉克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出口。2010年10月伊拉克石油部长称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431亿桶,在欧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中分别占12.0%和9.8%,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1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7%,居世界第十位。按说伊拉克完全可以通过石油出口发展成为像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国一样的土豪国,况且伊拉克还具备沙特等国所不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中东地区尽管油气资源丰富,然而偏偏缺乏工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水资源,以致于在中东就出现了举世罕见的水贵如油的现象。得益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伊拉克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伊拉克因此成为中东地区少有的同时拥有充沛的油气资源和水资源的国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使伊拉克可以一方面通过石油出口创汇,一方面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的工农业。

其实像伊拉克这样的国家只要政府不瞎折腾,任由市场规律自我调节就不难实现经济发展。如果要说伊拉克战后的经济发展与美国有什么关系,那么仅仅只是因为美国取消了经济制裁,从而使伊拉克石油得以大量出口。事实上伊拉克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内因,也就是伊拉克人自主的经济活动以及伊拉克先天的资源禀赋。伊拉克战争至今伊拉克的GDP的确翻了8倍不假,可很难说这和美国有多少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增长使伊拉克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伊拉克的总人口从2002年的2494万增至2015年的3642万,水源和卫生设施得到改善,每1000活产婴儿的死亡率从2002年的34.6降至2015年的26.5,同时下降的还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14年伊拉克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占GDP的5.5%,略高于印度、沙特等国的4.7%。其中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医疗总支出的60%,2011年时一度超过75%,与沙特水平相当。

看看这些数据谁还能否认伊拉克在战后所取得的成就呢?不过要说伊拉克人如今的生活幸福安康、繁荣昌盛可就是睁着眼说瞎话了。1978年伊拉克的外汇储备接近40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80年伊拉克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32位,而当时伊拉克总人口只有1300万。这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过3900美元,而当时的韩国人均GDP只有1704美元。当时的韩国尽管还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正值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与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当时伊拉克的人均年收入是8100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大约是1美元兑换1.49元人民币,所以8100美元大约相当于12069元人民币。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一年才挣一万多,那一个月也就一千元上下嘛。当然今天一个月挣一千多元不算什么,可1980年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是个什么概念?1979年局座张召忠曾在伊拉克工作,当时他的收入在国内算是高收入群体,然而在伊拉克却只相当于当地人收入的1/30左右。当时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已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可实际上当时伊拉克人生活中有很多方面其实是不用花钱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伊拉克的社保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免费:免费的医疗、免费的养老、免费的教育、免费的住房。就是今天一些发达国家也没能完全做到这些,然而伊拉克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做到了。当然印度也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不过印度的全民免费医疗是以牺牲医疗效率为代价的——只保住病人住院就医的权利,然而住进医院后有没有足够的医生、足够的药材、足够的器械、足够的床位可就是另一回事了。伊拉克的免费医疗不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当时伊拉克每万人拥有60多个床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国直到2011年的同类数据是每万人38.1个床位,而美国则是29个。也就是说伊拉克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人均床位数量是30年后中国的1.57倍左右、美国的2倍左右。萨达姆上台时承诺要让所有伊拉克人用一头羊的价钱就能买得起车,所以当时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洋房与汽车,当时巴格达的市政建筑以及街道上跑的豪车可以说比后来被视为土豪之城的迪拜更有型有范。80年代初伊拉克的小学入学率已高达100%,而大学生的入学率超过惊人的55%,伊拉克由此成为当时第三世界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全面扫除文盲的国家。这些数据可不是伊拉克自己弄虚作假的掺水数据,事实上伊拉克当时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联合国甚至为表彰伊拉克在教育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为其颁发了金质奖章。伊拉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在教师的薪资待遇方面:英国《每日邮报》曾调查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伊拉克的教师平均年薪约为60万美元。

事实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伊拉克的繁荣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同样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中东很多国家的妇女地位其实是很糟的,以致于前两年沙特因为允许女性开车上路还成为国际新闻。然而当其他中东国家的妇女将自己裹在厚厚的面纱之中时在伊拉克却随处可见穿着时髦的摩登女郎。当时的伊拉克妇女与男子一样拥有接受教育和参与工作的机会。当时的伊拉克人在清真寺旁建立起基督教堂,不同的宗教派别都可以一起共事。生活在巴格达等大城市的很多伊拉克人都可以说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语。置身于当年的巴格达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穿越到了以时尚闻名于世的巴黎、米兰。谁能想象这样繁华的景象最终竟像梦幻一般逝去呢?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连续三场大战耗尽了伊拉克的元气。如今的伊拉克早已不复上世纪80年代初的繁华景象:当年伊拉克人只需要3.5元第纳尔(伊拉克货币名)就能兑换1美元,而如今却需要2000第纳尔才能兑换1美元。极度的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当年的伊拉克很有钱,同时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又都是免费的,所以当时很多伊拉克人就全世界旅游,然而现在他们的收入能勉强度日就已不错了。战争摧毁了伊拉克大量基础设施,如今伊拉克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远远不及80年代初的水准,即使有侥幸躲过战火摧残的建筑也大多因缺乏维修经费而导致年久失修。由于大量学校在战争中被炸毁,于是在伊拉克就出现了世界罕见的奇景:大部分孩子因为无法上学而成为文盲,反而是从80年代以前走过来的中老年人知识层次比较高。

如果说认为伊拉克的战后成就是美国的成绩是一种错误观点,那么将伊拉克昔日的辉煌视为萨达姆的成绩同样是错误的。伊拉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繁荣在本质上是伊拉克人民奋斗的成果。当然我们可以说当时伊拉克的政策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不过这同样不是萨达姆的功劳:在萨达姆上台之前他的舅舅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就已奠定了伊拉克富裕强大的原始基础。1968年贝克尔与萨达姆舅甥俩通过政变夺取了伊拉克的最高统治权,同时也清除了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内部的反对势力,从而确立了以贝克尔为主的政治体系。上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油价上涨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所有产油国都受益匪浅。当时苏联就通过出口石油赚取的收入推动军工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当时的冷战格局一度出现场苏攻美守的状态。伊拉克同样是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伊拉克是世界石油储量前五的国家,已探明储量高达1400多亿桶。当时的伊拉克就像今天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海湾国家一样凭借自己掌握的黑金资源赚得盆满钵满。贝克尔执政期间伊拉克仿效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削减外国资本对石油贸易的控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事实上外媒报道时所谓的“伊拉克繁荣时代”并非指萨达姆时代,而是指的贝克尔执政的12年。那时伊拉克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要比同时期的土耳其、叙利亚、沙特、伊朗要好得多。所以直到今天伊拉克的50后和60后们依然对贝克尔充满了感激之情。

萨达姆不仅不是伊拉克繁荣时代的奠基人,恰恰相反他是伊拉克繁荣时代的破坏者。现在一些人为煽动反美情绪把萨达姆塑造为一个反美斗士并对其极力美化。我在上文提到了伊拉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度发达的社保体系,然而现在网上很多文章都把”上世纪七八年代“一词代之以”萨达姆时代“。事实上这套社保体系早在贝克尔时代就已确立起来,萨达姆几乎是完全继承了贝克尔时代的社保体系,所以伊拉克的繁荣时代其实并非萨达姆所开启。同样伊拉克的繁荣时代也并非持续整个萨达姆统治时期,而那些把萨达姆塑造为反美斗士的人则把伊拉克的灾难完全归结于美国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对伊拉克造成的破坏。毫无疑问这两场战争对伊拉克的打击是巨大,然而把伊拉克的所有灾难归因于美国同样是不客观的,因为在海湾战争之前历时八年的两伊战争就已对伊拉克造成了严重的伤害。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后在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到战争结束时欠下外债700多亿美元,在战争过程中伊拉克死亡18万人、伤25万人,直接损失3500亿美元。所以伊拉克的繁荣时代实际上早在美国人到来前就已在两伊战争的炮火中终结,而那时的萨达姆可不是什么反美斗士,反而是在美国的怂恿下扮演了美国打击伊朗霍梅尼政权的盟友角色。现在有人动不动就把伊拉克曾经的辉煌归功于萨达姆,一口一个反美斗士,甚至说什么伊拉克人民怀念萨达姆时代,更有甚者称伊拉克人民背叛了萨达姆。多么滑稽荒唐的说法啊——难道人民群众不该是国家的主人吗?无论是伊拉克曾经的辉煌或是战后所取得的成就本质上都是伊拉克人民的奋斗成果。当然现在的伊拉克距离真正的和平安宁、繁荣昌盛仍是遥遥无期,至少现在恐怕没哪个人会愿意去伊拉克旅游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7877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