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因为他的存在,当时中国很可能成为近代史中领先的强国,这个人就是郑和。
郑和
郑和在1421年就来到了新大陆,比哥伦布早了70多年。
可以这样讲,当时成为世界的霸主,建立日不落大明帝国的不二时机就在眼前。
当时中国事实上也的确是称霸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霸主。
郑和的宝船是1500吨的巨舰,百年后哥伦布使用的最大的船才100吨。
只要郑和所进行的伟大事业能继续下去,现在在美洲,澳洲以及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建立庞大殖民帝国的将是中国人。
可惜我们错过了在地球上拓展国土的最好时机。
郑和绘制的世界海图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
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阿丹等地。
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
郑和七次下两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他航海所得到的资料和航海技术,也使得当时中国是海上的绝对霸主。
当时的永乐帝和大臣们没有一个从郑和的描述联想到其中的巨大商业利益。
当然由于当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强大国家,明朝的王孙大臣自然没有动力去海外捞世界。
与此相反,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无不梦想着能打开到东方的新航路,带来大量财富,对航海都非常支持。
哥伦布远航
不过我国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都有出海的传统。
当时民间的海上贸易也相当繁荣,因此如果明朝能支持航海事业,中国人建立美洲殖民地完全是可能的。
可是由于日本的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明朝便禁止了民间出海,明太祖屡颁海禁令。
戚继光抗倭
明太祖制订律法,对于违禁者及私行放禁的滨海军卫官兵,都要处以严刑。
明太祖的海禁,使唐、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
至永乐时,明成祖宣布:“不许沿海军民人等私自下番交通外国,遵洪武事例禁治。”
小小的海盗竟然让号称最强大的明帝国,签署这样的命令。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从没有过。从这点看出明朝的外强中干,极端保守。
就这样由于国家的海禁,就此扼杀了我国当时还是最领先的航海事业。
更主要的问题是,明清两朝由于禁止民众出海,而当时又不像汉唐一样和西域各国通好。
这样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把国门关闭起来,形成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由于那时侯欧洲的近代科技逐渐起步,中国的故步自封便失去了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的机会。
一直到被炮火打开国门,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
郑和死后,连国家进行的航海事业也停止下来。之后发生的事则是让人发指的损害民族利益的事。
以兵部侍郎刘大夏为主的官员主张停止航海活动,理由是是航海太费钱,对百姓负担太重。
由于郑和下西洋,并不像其他欧洲国家航海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向其他国家显示中华的威仪,因此很费钱。
但他们没有看出航海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点反而是南宋的赵构做得很好。
他是历史上最支持海上贸易的皇帝,原因是每年需要交给金国的岁币太多了,只能想办法多赚钱。
刘大夏这样做其实更深的含义是防止宦官的势力变大。
但是从郑和这样少有的有作为的宦官身上下手,也可见这些人的眼光短浅。
刘大夏,据说是一个很认真的官员,而且还十分关注百姓疾苦。
不过这个人实在受八股文毒害太深,目光短浅。居然做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情。
他将郑和几十年积累的技术资料从宫里偷出来,全部付之一炬。
这个极端愚蠢的做法,使得明朝的航海技术倒退了几十年。
由于这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关键几十年,刘大朝夏的做法可以说改变了历史。
从此,中国在古代成为海上霸主的梦想,终归还只是梦想罢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75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