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为何听国际新闻的孩子,未来更有竞争力?

为何听国际新闻的孩子,未来更有竞争力?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为什么孩子要听国际新闻?

我从2017年开始,在博雅小学堂开设这样一门微课,今年是第三年了。我曾写过两篇文章,关于孩子为什么要学习国际新闻。

现在,我想从更日常的角度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学习国际新闻、世界知识对青少年来说是一项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01

听国际新闻

是一项特别的亲子型活动

首先,青少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线上音频收听方便的特点,去了解国际新闻,学习世界知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

大人和孩子在知识见解、在工作重心上有很多差别,尤其对上班族而言,孩子一大早就要去上学,父母上班也差不多,都是早出晚归,生活很多方面很少有交集,在各自兴趣、重点、生活方式上差别会比较大。

但有件事大家不要忘了,就是 大人也好,孩子也好,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在同一个时代里。

过去,对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大人和孩子谈论的话题几乎是没有交集,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时代,时间加速了,世界加速了,大人和孩子的生活的重叠度在同一个世界上越来越大了。

比如说到国外旅行,现在的孩子和家长有共同经历。同样的,家长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全世界都有同样的先例,而今天孩子们学到的知识,也都和世界同步。

最典型的例子,像打游戏、看电影,这些活动孩子和家长几乎是完全重叠的。更不用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的电脑、手机、使用的软件,可以说大人和孩子的世界越来越重叠了。

我的孩子今年21岁,我从孩子小学起,就会每天把我看到觉得好玩、有意思的国际新闻,跟他分享。比如说前段时间被《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的那位瑞典少女 格雷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

之前,这位环保少女从英国的港口出发,驾驶帆船到纽约去参加全球青年环保大会。

关于她,CNN找到了一张20世纪初美国阿拉斯加淘金者一家人的照片,照片中有一个小女生,长的跟格雷塔真是太像了,从脸形到表情几乎一模一样。

很多媒体就说,她是不是一个时空旅行者,从100年前穿越来到这儿来搞环保。像这种好玩的事,我从孩子小时候就跟他交流。

气候峰会上的演说家格雷塔·桑伯格与1898年育空克朗代克淘金热照片中的无名女孩惊人地相似。(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特藏/大卫·克顿/美联社)

在国际新闻世界,每天都有大把有趣的事,什么劫匪冲到警察局去了,还有路上救了一个人,结果这个人是他未来的丈母娘,诸如此类真实发生的新闻非常多。

因此, 在父母和孩子都很忙碌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里,我想提供一个场合、一段家庭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家长和孩子听同样的新闻,就会引发讨论,会主动去搜集相关背景资料,来勘误我所讲的不认同的地方。在家庭中就会形成一个既轻而易举又很轻松的学习讨论氛围。

我知道中国很多家庭,亲子型活动主要是做作业,俗话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孩子很委屈,父母很失望,这样的现象可以说成千上万,每天都在发生。

当大家围绕着国际新闻,一起听,一起说,对家庭来说是一种值得回想的记忆。

02

孩子为什么要培育新闻素养?

有家长问,一个孩子为什么要培育新闻素养?了解国际新闻对孩子有什么用?

其实这个问题我是最难回答的,在我学习国际新闻的过程中,我几乎每天一睁眼就下意识打开手机,到一些主要国际新闻网站、媒体,阅读英文新闻,去看有什么新事在我睡觉时发生。因为地球一刻不停地转动,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那掌握这些国际新闻、了解事态到底有什么用呢?我真的不知道。

学习国际新闻几十年来,假如非要说新闻学习有什么用的话,我认为它对于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对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有我们生活各种各样的活动相比,它有一个优点,就它不像我们所学的一些知识,都有标准答案,容不得半点含糊。

从我们专业本位的角度来讲, 国际新闻可能是目前我所遇到的在知识学习活动中唯一能够得上三个词标准的一门知识。

哪三个词呢?这三个词就是 很现实、很有趣,又不俗气。

很现实,是因为我们常在国际新闻中所听到的那些悲剧,像前两天乌克兰的一架民航班机起飞后坠毁了,这是多么悲惨的事啊!还有像伊拉克、叙利亚发生的战争,非洲有饥荒、疾病的传播,美国特朗普遭受弹劾,所有这些事都很严肃,都很现实,它和我们在段子听到的,在虚构作品中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1月15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右三)在莫斯科听俄总统普京发表国情咨文。据塔斯社15日报道,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宣布俄政府辞职。新华社/路透

同时这些事也带来很大的趣味, 国际新闻除了这些大事,还有外国社会文化方面的事。

在我的微课当中,除了战争与和平、特朗普跟金正恩会面等大事件,我也有意地时不时跟大家介绍一些世界知识,其他地方的社会新闻。

比如说之前,为了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全世界各国首脑在日内瓦开全球气候峰会,包括各国总统、主席、总理,好几百人在日内瓦开会,就是研究全球变暖。但就在开会那几天,欧洲发生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很多总统飞机都没能降落。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我去年在微课中讲过的,2019年春天,主要的国际新闻媒体比如CNN、BBC,都报道了一组照片,什么照片呢?就是在 北极圈之内最大的格陵兰岛,在6月份的某一天融化了20亿吨冰雪。

这个概念就是,一天之内的融冰量相当于往年整个夏季的融冰量。要知道,格陵兰岛上很多雪盖、冰盖都是从遥远的地质年代一直没有融化过的,每年3月份到8月份融雪的季节,只有很少一部分冰雪会融化。

各大媒体发表的那组照片特别有意思,因为格陵兰是一个冰雪世界,他们出行往往使用狗拉雪橇,照片上人们早晨架着雪橇出去了,下午回来时冰雪融化了,这些人和狗都站在脚脖子深的水里,水和海连在一块,非常好笑地走回家了。

图片来源:财新网

你看,这些知识非常有趣,同时也是真实的事。有些事也很有启发,很励志。比如说在2019年微课中,我曾经介绍过一个日本女性,她是 全日本第一位民航飞机的女驾驶员。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男女分工比较明确比较传统的社会,很多女性婚后职业是全职主妇,而这位姑娘虽然很瘦小,她从小就立志驾驶飞机在天空翱翔,为此她做了很多申请工作,比如考相关的专业。可是日本有关专业不招收飞行的女学生,她就到美国留学。

留学后她在美国的民航公司做助理,然后回日本,先从货机副驾驶员开始。因为她有相关的文凭和美国的工作经验,她就去应聘日航的货运专机,做了七八年副驾驶员。

就在去年,她终于被升为机长了,从货运飞机变成了民航的客运飞机。像这样一些故事,与传统女性角色不太符合的职业发展路线,可以说非常励志。

所以远方的人、远方的事,除了之前我们说到它真实,不俗气,同时它也很有趣,有趣也包含励志的意思。

即使在一些非常严肃的重大国际事务上,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过去几年,国际新闻最大的主角肯定是美国总统 特朗普,因为他不是职业政客出身,而且这个人的个性非常突出。

首先,他的发型就非常奇怪。其次,他在言论方面不是很严谨,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他可以在开记者招待会时跟记者吵架,叫记者从会见室出去,而且说CNN的记者以后都不许参加我的记者会了,诸如此类很有趣的地方。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国际新闻大家都西装革履特别严肃。

CNN网站首页批特朗普:嘴脸这么丑怎配当总统

刚才我说,父母和家长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在今天这是一个经济的世界。孩子要上好的学校需要更多学费,父母的工作要牵涉到薪资待遇,也就是说很多俗气的事我们难以避免。

然而在国际新闻领域,无论是悲也好、喜也好,哪个公司股票上涨了,还是破产了,这些事跟我们都关系不大。所以 国际新闻、国际知识的世界,它是一个不那么俗气的世界。

我经常说一句话,我说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人,往往不那么俗气。为什么?因为他每天受的熏陶不一样,他每天要去考虑那些既真实又有意义的重大事情,可是这些事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

当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中,那些世俗的、实用的事我们要花更多精力去关照,这是理所当然的。

可我觉得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为了那些很现实的目标,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值多少分,那么时间长了,就很难有动力持续学习,工作也很难有强大的热情。

一个人的视野,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胸怀,一个人的品位,往往不是他所从事的那些立竿见影的事情决定的,而是由那些没有马上用途的知识所决定。

总结以上,国际新闻、世界知识是尤其值得分享的,我相信对一些家长和同学来说,也会很感兴趣。

03

让孩子练就“火眼金睛”

掌握复杂信息处理能力

可能有家长认为,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为什么还要学这种不能立竿见影用到的知识?

我有一些体会,今天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个人在在社交网络上,发言太容易了,在信息不断堆砌的过程中,人们不知道如何取舍,哪些新闻是真的,怎么去分析和看待这些事情,而我们的微课国际知识学习,可以提供很多帮助。

再来举一个例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非常有名,他们和特朗普经常吵架,非常不喜欢特朗普,特朗普也非常不喜欢他们,把他们称为fake news (假新闻)。

还有一家叫 FOX NEWS(福克斯新闻),如果你早上看新闻,一定要同时看他们两家。

为什么呢?因为CNN特别反对特朗普,反对共和党,它支持民主党,所以报了很多民主党新闻,它报特朗普的基本都是坏事。你要是每天只看CNN的话,会觉得这特朗普明天就得下台。

可如果你只看FOX NEWS,他们支持特朗普,你要看他们的新闻,你就会觉得,CNN是为了跟美国捣乱不惜诬蔑特朗普。

那么这两家新闻,到底哪个是真的?我每天都把他们俩对比来看,比如说美国弹劾特朗普这件事,我再参考一些像英国《经济学家》 (The Economist),或者BBC,还有一些其他渠道的新闻。

通过不同渠道新闻的比对,就会对事态的发生产生一个基本可靠的印象。否则,由单来源的新闻来了解信息,那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误导,看得越多,脑子越晕,完全不知道真实发生了什么。

信息爆炸,该如何对信息进行取舍?

通过不同新闻渠道知识的搜集、比对、分析、判断,然后验证、修正,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有弹性、更切实、更合理,更好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这一点不局限于国际新闻,因为思维的训练,它的效果是全方位的。在新闻领域是这样,在其他的领域也是这样。

像最近弹劾特朗普总统,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弹劾的程序,在弹劾的过程中美国国会的两院,众议院和参议院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大家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后,直接益处就是我们搞清楚了弹劾这件事,众议院是承担像打官司公诉人的角色——检察院,可参议院才是法院,负责审核通过。

从目前参议院的人员构成来说,虽然众议院已经推动了两项罪名,最后确定这件事,需要参议院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还要举行听证。目前参议院是共和党占据多数,可以说弹劾非常难通过。

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签署两项针对特朗普的弹劾条款(图源:法新社)

搞清楚了这件事,我们就学到了如何搜集资料,美国国会由哪些部门组成,根据什么样的法律条款弹劾。

既然弹劾不能通过,为什么民主党要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大选造势,为了引发支持者的关注。

所以你看,一个具体的国际新闻,它不仅是有趣味,学习它的过程中我们也训练了思维。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批评自己的孩子,还有大人也互相抱怨,说对方“ 没脑子”。所谓没脑子,就是思维不合理。

什么叫合理的、切实的、有弹性的思维?

首先它包括了思考的正确程序,从搜集资料、分类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材料到对趋势预判,再根据现实来验证,这个程序是可以训练的。

合理的思维是,在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之前,我们不会形成自己的判断。

所谓受过训练的思考,它和我们一般说的闲聊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 合理的思维是有程序的,是有一套自我内部逻辑的。

我个人认为,在国际新闻、世界知识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讨论日积月累,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还有成年人合理思考、有专业方法的思维。一个人有这样的习惯是终身受益的。

这些习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习惯成自然的结果。这就是我要开设国际新闻微课,而且要把它做成一种亲子型课程的主要考虑。

时间有限,关于为什么要学习国际新闻,提供这些参考意见,学习国际新闻更多的益处,未来我们将在《世界看一看2020》共同亲身体会。

更多学习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爱知教学园地,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6735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