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有中国车不行的论调,但中国汽车市场却从未让人失望过。
只要想挣多点钱的主机厂,都会漂洋过海来中国市场发展。比如德、日系,已然成了国内车市的“侵略者”。至于法系,还在沉迷自我……
01
开放的市场,夺食的战场。
说到底,他们都是来和本土汽车企业抢食的。
当年,中国汽车工业一片空白,怎么办?市场换技术,是对当时“合资”主张的一种论调,有人认同,有人不认同,兴许规范点说是技贸结合。
不管怎么说,技术没有搞到多少,带来最明显的好处还是经济利益。直接把别人的产品拿过来生产,风险小见效快。对于一些比较有能耐拿项目的大企业而言,这种拿来主义来钱确实快。
只是,吃惯了甜头就没多少心思自主搞研发了,即使有钱。
谁都明白,搞研发的投入是巨大的,耗时是巨长的,更重要的还是未必有回报!所以,一二十年来没少成全了别人的美名,让海外品牌在中国做大做强,自己的牌子却烂在手里!
当然,耐得住寂寞搞研发的本土汽车企业,也不是没有。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占比最高的系别,依旧是自主品牌。只不过,要守住市场份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从1990年以来,中国车市一路保持增长的态势,然而在2018年下半年出现了个“转折点”,迎来了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整个2019年,中国车市依旧下行,已连续18个月下滑。
车市下行对谁的影响最大?我们大可看下2019年乘用车各系别市场份额统计:
自主品牌下滑跌破40%,而德、日系均有上涨。很明显,自主品牌的市场被别人抢食了,生存空间再度受到挤压!
02
2019年,自主品牌去“糟”的一年。
大浪淘沙,终归是一件好事! 如果对手不够强大,哪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斗志。
过去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很多人都担心过会对本土企业造成巨大冲击,说难听点会“致死”。
市场大门一开,注定会上演弱肉强食。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怎么用。可以肯定的,是海外车企的造访很大程度的推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中外合资是换取市场利益的手段之一,而如今合资股比的放开,中方可就不能再像当年那般坐收渔翁之利了。
裁员、欠薪、破产、倒闭、抱团等关键词,在中国车市出现的频率不低,特别是在自主品牌身上。接着会发现,大浪淘沙之后我们能更清楚的看到,哪家本土车企是在踏踏实实的搞研发、搞产品。
此前,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汽车品牌50%将在很快一段时间不复存在!
据中汽协统计,2019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40.7万辆,同比下降15.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9.2%。像众泰、华泰、北汽银翔之流的生存压力,确实空前的大。
在中国汽车市场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景下,引来了一大批创业者。那些手握PPT但连车都没有的新势力,如今也已经很难再得到资本的支持,等待着他们的大概率会是被宣判死讯。
看看去年,造车新势力的声量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已经了无音讯……
大浪淘沙之后,能稳住车市甚至能有所增长的,有吉利、长城、长安、上汽、奇瑞等在列,我们熟悉的位于第一阵营的自主品牌。2019年被斩立决的,是那些糟粕,那些本该被市场淘汰的自主品牌。
03
德系、日系,越卖越好。
虽然中国汽车市场是下行的态势,但德系、日系却是逆境增长的存在。更有甚者,在如此大环境下还能玩“加价”……
BBA、大众是国内消费者偏爱的德系品牌,日系阵营更多的则是两田一日。去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723680辆,同比增长13.1%。丰田销量162.07万辆,同比增长9%。而本田,也有着8.5%的增长。
不是合资车企都是吃香的,像美系的市场份额就下降了1.6个百分点,最惨的还是法系,下滑0.7个百分点后在中国的市场占比,只剩下可怜的0.6%!
这些年自主想着向上,合资却在下探打击。
自主品牌力求将品牌价值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挖掘更多的可能,寻求新的出路。对于自主品牌自身而言,难度是很大的,更何况还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合资品牌下探。
作为自主品牌第一阵营的吉利、长安等,虽然能保住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这两年合资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不少以价换市,向下挤压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而这些年自主品牌的增长,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SUV产品,然而单腿走路始终难以保持稳定的态势。
更何况,德系、日系的发力,确实让自主品牌的市场环境变得更为恶劣。让他们背负“侵略者”的标签,不是空穴来风。
04
当然,只有弱者才会不断的给失败找借口。
过去,一批又一批的海外车企进入中国,对当时毫无造车经验、人才的自主企业而言,无疑是大难临头。不过,要是当年来的是猪一样的对手,可能中国汽车工业还要倒退不知道多少年~
这就是传说中的马太效应,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来吧“侵略者”,加油自主企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6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