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个闲篇儿~
这段时间看新闻,经常会被推送关于共享出行企业的信息,比如ofo啊,滴滴、嘀嗒啊这些。
每次曝出来的新闻基本上以负面居多。今天摩拜被卖了,明天ofo快要破产了,然后滴滴被监管部门约谈了,再不然就是哪家共享出行企业倒闭跑路了。
正好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滴滴的文章,没想到竟然陆续有国内七八家民营出租车公司联系我,交流探讨对出行行业的看法。链接在此:滴滴的困局与破局
借着这个话题继续聊几句:
共享出行企业,尤其是滴滴、ofo这种头部企业混到如今这种这种左支右拙、焦头烂额甚至一地鸡毛的境地,跟钱、跟技术、跟商业模式和监管,有关系,但都关系不大。
他们走到现在这个境地,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格局不够。
格局,很多时候不是表现在你能把这个行业看得有多深、多透、多远,也不是表现在你的野心有多大,抢占多大的市场份额,更不是表现在你有多少种方法做出天文数字的营收。
格局很多时候体现在,你是否能发现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并有勇气抛却短期内的利益,用耐心、毅力和牺牲精神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共享出行行业目前陷入混沌状态,有千丝万缕的羁绊缠绕,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从一开始就没有构建起和谐、有序、公平、负责任的良性的共享出行文化和生态。
Ofo和摩拜为什么会入不敷出、难以为继,一个卖身,一个离破产就差一纸法律文书?
竞争和内控损耗是一方面因素,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就是车辆的维护、保养、调度成本太高。
不是被破坏就是被偷,再不然就是车辆停在乱七八糟的地方,八百年没人骑一回,利用效率太低。
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有多少钱都不够往里面砸的。(寄希望于海量投放、大水漫灌,灌到人们对偷盗、破坏它完全失去兴趣基本是不可能的)
那么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角度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是不是都应该有意识的倡导、引导社会公众的共享出行文化?
社会公众、用户群体良好的共享出行文化和使用习惯构建起来以后,这种成本是不是自然而然会大幅降低?
补漏的成本低了,那是不是就有更多的资源去开源?
是不是良性的循环就建立起来了?
嘀嘀的快车、顺风车经常出事儿,恶性事件接二连三,导致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对他意见挺大。他们自己也诚惶诚恐,今天推出这个技术,明天推出那个验证,这些修修补补的手段除了恶化嘀嘀APP的用户体验之外,对防治司乘纠纷和恶性案件的发生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并且,仔细想想,其实与滴滴快车、顺风车有关的治安案件,除了一些极端的、偶发、突发的恶性案件之外,绝大多数的纠纷都源自司机和乘客对共享出行这个业态的认知不对等。
举例而言,
司机认为,我特么又不是出租车,受着滴滴的盘剥挣这点小钱还被人吆五喝六、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凭啥?
乘客认为,你既然干这个了,就是一个服务行业的破司机,你牛什么牛?我凭什么不能对你有所要求?服务态度这么不好,我凭什么惯着你?
司机还停留在我是兼职赚外快儿,我和乘客地位平等的心理状态,可乘客却已经把你当作专职出租司机看待了。
你觉得你挺行,我觉得你不行,你觉得你和我是平等的,我觉得我是上帝,你就是一服务人员,应该满足我的要求——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沾火就着,有点小事就掐起来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要教育公众,让公众知道,共享出行就是一种运力的分享,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司机多少挣点钱,乘客多少省点钱,大家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而不是一方专业为另外一方服务。
要让乘客知道,共享出行比不得专业出租车,你的要求不能太高。该走两步走两步,能提前出门提前出门;说话别老颐指气使;上下车别老把车门摔得砰砰响;别老是让司机费劲巴拉穿过小区的羊肠小道去你楼底下等你半天;车里脏点就脏点了,司机情绪不好,脸色臭点就臭点了,谁让他不是专业出租车呢?
对于司机来说,你既然干了这活儿,毕竟挣了钱,多多少少提高点自身素质,别老拿自己当大爷,姿态适当放低点儿也掉不下来一块肉。
如果司乘双方都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理预期,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我相信司乘纠纷会降低很多,滴滴也就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开发那么多其实并没有太大用的技术防范手段了——关键是,你开发了也用处不大啊!再牛的技术能不让人发脾气?能制止俩人直接干仗?
平等、互惠、和谐、包容,这才是良性的共享出行文化。
可目前看来共享出行行业头部企业的这帮青年“企业家”,可能都没有这么去想过,更没有这么去做过。
他们只想的是怎么样能把竞争对手干死,怎么样能割韭菜更有力,怎么样能完成对投资人的承诺,怎么样能把数据做得更漂亮一些,击鼓传花的时候溢价更高、自己在福布斯的排名更靠前~
有时候我在想,一年几十上百个亿去做司机和乘客端的补贴,去打价格战,去互相较劲,去做政府公关、媒体公关、去开发一些事实上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的所谓高科技手段,干嘛不把这个钱拿出一部分去做共享出行文化的构建和提升呢?
把整个行业的生态和文化打造得更加良性,更和谐有序,更有社会责任感,比啥不强?
要么就是没想到,要么就是不想自己栽树让别人乘凉,要么就是只顾眼前,我富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这些心理都是没有格局的表现。
马云的阿里巴巴为什么蒸蒸日上?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里巴巴不仅仅建立起了电商行业的标准和生态,更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完善、引导整个行业的生态和网上交易文化向着更良性、更和谐,更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前进。
而共享出行行业的这一辈“青年企业家”,狼性足够、佛性不足,杀伐有力,格局有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这才是行业整体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文化、精神的力量展现可能有滞后性,但一旦他们发挥作用,威力将超乎想象。
中医讲究一通百通,经络通、气血通则百病自愈。
当一件事情千丝万缕乱成麻,按下葫芦起了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那就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更宏观、更深远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抓住根本矛盾,放大自己的格局,去下大力气把它给解决。
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枝节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最后,打油诗一首:
想要收成好,
别只顾秧苗。
水土是根本,
地好产量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