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人出书是如何“炒作”的?从各种炒作形式,看古人的营销策略

古人出书是如何“炒作”的?从各种炒作形式,看古人的营销策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当今社会,"炒作"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新型传播模式。炒作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博取眼球,赢得关注和人气,从而最终获得经济利益。

"炒作"一种行为自古就有,甚至诸多我们熟知的名人都因炒作而出名并且受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周朝的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一个极好的炒作例子。

姜子牙通过"直钩垂钓"这一行为的炒作,让自己成为谈资,名声得以传播,最终成功吸引了周文王,并得以重用。可以说"炒作"是一种高效的策划方式,不应当完全以带有贬义的目光去对待它。

自古以来,世人在各个领域都有炒作的先例,文章将针对古代文人出版书籍,谈谈古人出书是如何"炒作"的?

一、为何炒作:古人出书实为艰难

古往今来,但凡文人雅士,爱好文字者,都怀着出书的梦想。现代社会,网络便利,媒体盛行,机械印刷,出书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反观古代,通讯闭塞,科技低下,古代文人出书不可不谓之艰难。

《墨子·明鬼》"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书籍的最早传播,是通过人们辗转抄录而来的。早期书籍的载体是锦帛和竹简上的,这也造成了书籍的笨重和难以传阅。早期图书抄录和传阅极其消耗时间和人力。

而后随着印刷术和纸的发明,书籍的出版需要雕版印刷,需要"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也就是要通过手写的方式将字体书写于木板上,再通过工匠用刀雕刻成模板,加墨盖纸这才得以印刷。

雕版、印刷、纸、墨、发行都是古人出书所必须消耗的成本。这种方式不仅耗时间和人力,也极大增加了出版的成本。这一现象直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才得以改善。

另一方面,古代通讯和交通不及当代发达,造成消息滞后,使得文化知识的传播有限。书籍的出版和传播也因此受到了限制。除却书籍的出版成本较大的原因外,一本以出版的书籍,想要受到世人的追捧和传播,仅仅拥有极佳的文采是不够的,往往需要好的口碑。这就凸显了古人出书需要"炒作"的重要性。

二、如何炒作:炒作形式各有千秋

炒作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在通讯不便的古代,古人出书"炒作"方式诸多,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人出书炒作,为的是推广书籍。有人出书炒作,为的是寻求赏识。文章将通过几个典型的知名古人为出书而进行炒作的例子,谈谈古人出书炒作的各种方式

(一)金钱悬赏:吕不韦一字千金

提及炒作不得不提的便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其或可居著称的商人吕不韦。可以说吕不韦是古代出书炒作成功的第一人。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体制下,商人的地位是极低的。但吕不韦凭借他的"炒作"(营销手段),进入秦国执政上层,甚至可以说是仅统一六国的历史推动者。

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时,遇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时公子异人因母亲不受秦国公的喜爱而牵连,受到轻视婴儿被送至赵国做人质。吕不韦以其商人独到的目光认为公子异人是"奇货可居",因而开始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出资帮助异人继承王位。

异人继承王位后,拜吕不韦为相,后嬴政继位,称吕不韦为仲父。可以说吕不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又为何要出书而炒作呢?

时吕不韦重金聘请学问者,得门客三千。他召集众门客将其所识付诸文字,集合成《吕氏春秋》一书,书籍内容涵盖了传记,政治,地理,历史,可谓是集大成者,是先秦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不韦为了推广这本《吕氏春秋》,将他贴在咸阳城的城门上,以千金作为悬赏,宣称如果有人能够改动其中的一个字,便赠予其千金。

如此噱头使得《吕氏春秋》一书名声大噪,影响力极大增加,最终《吕氏春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杂家的一大著作。

吕不韦通过"一字千金"的炒作方式,快速的让世人知道了并仔细阅读《吕氏春秋》。他通过高额的金钱悬赏这一手段,引起时人的注意。悬赏目的是给文章内容修改提意见,这就将世人的目光从金钱赏金转移到了书籍的内容。如此炒作方式,不可谓不妙。

(二)虚张声势:俞羡章一举两得

吕不韦"一字千金"的炒作方式是不可复刻的。我们不可否认《吕氏春秋》内容的丰富和优质,但吕不韦作为秦国的相国,他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政治权利,他自身所在的名人效益是无法复制的,巨额的财富也是旁人无妨比拟的。对于普通文人而言,炒作变得通过另外的方式。

明朝的唐代类书汇编《唐类函》的编纂者俞羡章就是通过这样一种"虚张声势"的炒作手段,不仅打击了盗版书商,也带动了自己的作品的名气。

冯梦龙《智囊》记载:"吴中镂书多利,而甚苦翻刻。俞羡章刻《唐类函》将成,先出讼牒,谬言新印书若干,载往某处,被盗劫去,乞官为捕之,因出赏格,募盗书贼。由是《类函》盛行,无敢翻者。"

中国出版行业至明代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盗版书商。俞羡章在书还未上市前到官府告状,声称自己刚印出来的书稿被人给抢走,请求官府追捕盗贼。于此同时他也张贴告示,重金悬赏"盗书贼"。

由此一来,无人偷书,俞羡章自然无需为此而付出高额的赏金。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世人自然好奇究竟《唐类函》是如何好书以至于有人盗窃书稿。由此,这本书大卖,也没有盗版书商敢打这本书的主意。可谓一举两得。

俞羡章虚张声势这一炒作方式,和吕不韦一字千金有异曲同工之妙,将热点的关注度转移到书籍本身,从而带动书籍出版的销售(或认可)。

(三)借物扬名:陈子昂怀才不遇

写下《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千古绝句的唐代才子陈子昂,虽然没有通过炒作来达到出书这一目的,但他初出入京,文章得以赏识,也是通过类似的炒作手段。

陈子昂从老家四川来到京城,不为人所知,空有一身才华,不得以重用。一日,遇到有人卖胡琴要价百万,陈子昂便掷金买下胡琴,邀请众人次日至酒楼欣赏他奏乐。

第二日,陈子昂在酒楼背下佳肴,宴请众人。当众人酒足饭饱想要听他奏响音乐时,他却抱着胡琴慷慨陈词:"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于是摔琴,将背好的诗文赠予到场者。由此一日之内,陈子昂的才华之名便传满京都。

陈子昂借由重金购琴,引得世人注意,继而摔琴,进一步扩大噱头,最终将诗人的目光引在了他的文章上。陈子昂通过摔情扬名炒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个人抱负(得以受到赏识)。

三、炒作的方式:古人营销的模式

在我国古代,直至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并推广使用之后,才有了完整的书籍销售市场。而此前出书并不是为了牟取且利益。正如上文所述,古人通过炒作的方式出书,实则是通过自我营销的方式,使自己获得赏识。当然,这一自我营销的前提是拥有真才实学。

宋代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出版行业得以完善,古人出书才真正得以谋取金钱利益。而这时的出书炒作,更加偏向于书籍售卖的营销推广。明代甚至出现了出版商通过"征稿"这一"炒作"形式,来赢得世人的关注。

无论是出于哪种手段,达到哪种目的,古人出书炒作,都是通过某一更加吸引人的噱头先吸引世人的关注度,再将其转接到自己的作品上。

结语:

文人炒作这一手段古已有之,但反观今日文坛和当今的网络媒体,通过扭曲的炒作方式,将这一营销手段应用于文章上,甚至通过言语谩骂,身体炒作等猎奇的方式达到快速吸引眼球,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这样的炒作已经背离营销这一单纯的方式,它扰乱视听,背离真相,实为不可取的

"炒作"本应是一种中性的词汇,却由于当代网络媒体进而带上了贬义的色彩。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地对待这种炒作,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否认和贬低炒作,但同时也要杜绝恶性的炒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51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