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发展过程中,管理模式、机制和文化是帮助生态链发展的隐形武器,作为松散型的生态组织模式,除了业务赋能,小米创造了很多基于生态链的管理方式,体现了独特的小米生态管理思想。
小米生态链管理与机制
1、发挥老员工优势,小米价值观牵引
创业初期,雷军组建了豪华团队,这些初始团队成员,一方面被描绘的蓝图所激发,另一方面,也被雷军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小米价值观是一致的,这些人高度认同小米公司整体愿景和目前模式。
生态链早期也是由刘德牵头,从参与公司创业的老员工里抽出一部分人投入到生态链公司,这些人都是小米资深工程师。刘德是创业团队成员,对小米价值观高度熟知和认同,他带领老员工组建生态链有几个优势:第一,这些老员工在小米经历了5-6年的实战锻炼,相对成熟;第二,老员工是早期小米持股较多的人才,内部叫做大股东。大股东可以抵御社会上的腐蚀诱惑;第三,大股东与小米的利益高度一致,对小米的价值观也最了解,会将企业价值观很好地传达下去;第四,大股东有将各生态链公司与各个资源平台对接的能力。
2、拧在一起的利益机制
小米最大的特点是全员持股,所有的工程师以上的员工都持股份。为了使生态链能够继续做好,小米自身也在利用利益机制进行设计,对核心员工、关键岗位进行激励,小米内部的设计了员工基金制度。具体方法就是公司和个人各出一部分,形成一个基金池,相当于员工与小米一起投资于这个生态链公司,员工基金主要是针对于生态链的投资。那么,随着生态链公司的成长,员工还可以有二次收益。那么员工成为了公司的小股东,他就会非常愿意为公司解决问题。
对每个人的激励放到最小的团队去做激励。直白说就是,员工最直接的汇报工作的那上级决定该员工的调薪,只有他最清楚的看到下属的工作。小团队的好处是能看得清楚,自己评价自己做。具体薪酬方面,给两个选择,可以选择股票多点,也可以选择工资多点,员工自己选。柔性管理的本质是大家的相互信任。
3、保证生态链企业业务独立
小米内部不同的部门,都是以非常独立的业务块来体现的,由不同的合伙人来负责。小米对生态链公司的管理也未必遵循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在这一点上,就像政府治理国家。中央发一个红头文件,各省级单位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解释和执行。小米的生态链管理团队出一个政策,这个政策不会太鲜明,会有灰度,各个生态链公司依据自己的特点去执行。这样的治理方式,保证了方向一致的前提下,给予生态链公司空间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曾经说,小米生态链管理模式的关键,一是群体智慧,要发挥中层的力量,赋予他们发言权,这样中层才愿意建功立业。所以,我只负责这条线以上的事务,否则中层没法开展工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永远不可能同时控制100家公司,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中层,所以我们的逻辑首先是要调动群体的智慧。
第二,要发动中层的力量,让所有的中层有决策权,因为这种方式会让公司跑得更快。在生态链公司发展的第一年,在管理上执行包产到户制,即产品经理负责到底。第二年则实行集体制,几个人一组,组成产品经理团队,共同进行管理。就像西方议会一样,比如某人想通过某个项目,他需要得到与他一个级别的另外两个产品经理支持,如果三个产品经理一致认可,那么项目就可以上马。我们设定了一个限制的机制,就是我拥有对立项的一票否决权,但不拥有决策权,让我们的逻辑更适用于中层智慧、集体智慧,并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以小博大。小米生态链有170人左右,但是第一年的时候只有10-20个人。我们通过很少的人来实现对小米之外的、巨大工程师研发体系的控制。现在小米这么多的产品,如果完全由小米自己研发,恐怕需要几万人才能实现。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了外部机制,使几千人就达成了这样的状态,实现了非常高的效率。
小米生态链独创管理模式
1、参股不控股
相比于很多集团企业,生态链最具有魅力和特点的地方在于,小米和生态链企业不是收购关系,而是合伙关系。所有生态链企业,小米不控股,最高的股份占比40%,多数都是20%左右。这么做是为了保证生态链企业的生猛性,生态链企业占大股,企业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冲锋陷阵,小米只是默默支持;如果小米占大股,企业的生猛性就会被打击,生态性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2、建议不决策
小米不会替生态链企业做决策,命令企业去做符合自己规划的事,只是建议并引导生态链企业可以发展的方向。一些生态链企业在生产“小米”、“米家”品牌产品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自有品牌,实现“小米生态链+自有产品链”双轨道发展。
例如小米生态链中的“独角兽”公司:华米和润米。华米在借力小米打造爆款“小米手环后”,在多个维度进行突破,逐步具备独立品牌势能,于2015年9月推出自有品牌Amazfit,以“运动、健康”为核心概念,推出中高端定位手环,与小米手环形成差异化定价,聚焦于医疗健康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形成小米手环与自有品牌Amazfit两条主要销售线。
润米借力小米资源实现“从0到1”的突破,依托极致性价比成功填补产业空白,同时推出了自有品牌“90分”,从设计、创新、科技切入,完成品牌升级,抢夺中高端市场,与小米品牌实现差异化。形成小米箱包与自有品牌“90分”两条主要销售线。
3、上市之前不分红
小米生态链的投资人团队是由工程师组成的,一般的投资人看重团队、数字、回报,而工程师更看重产品、技术、趋势。只要小米的工程师认准这个产品有潜力,就会投资给企业量产的资金。企业在加入生态链以后,由于得到了小米的支持,没有财务限制,打磨产品时间周期大大延长,这更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同时,小米坚持长期战略,上市之前不分红,小米的股份留存在企业中,作为企业存续发展的资金。
4、生态链企业关系
1) 合作
企业之间基于技术、标准、市场,进行合作,基于目标客户群共享销售渠道,基于产品类型共享供应链,基于产品特征进行产品融合、新组合产品研发。
2) 竞争
生态链企业产品在大品类上有重合时,小米坚持“不划地盘”,一个热门产品,谁有能力就谁来,都有能力就都做,最终靠市场来做出决断。小米坚信,内部竞争是为了对抗外部压力,小米生态链更像是护城河,很好地为小米系产品做了保护,但绝不是“温室”,不会纵容企业不作为。
3) 学习型生态组织
企业间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是可以互相学习的,在生态链中,企业能把别的企业的教训和经验学习过来,给彼此指导和借鉴。
5、小米生态链的竹林生态
小米对生态链的公司来说,扮演着多种角色:投资人、孵化器、质检员、设计师、售后服务站,小米生态链模式更像一片竹林,小米通过竹林发达的根部,向生态链企业输送各种养分,而这片竹林中的竹子,又通过地下根系交织在一起。
一棵竹子的成长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地下竹笋期、地上幼笋期、成竹期、衰退期。地下竹笋期的竹子主要是根系的疯狂发育,而一旦发育,就进入地上幼竹期,这个阶段的竹笋之所以能够快速疯长,所有的生长动力都来自于地下四通八达的根系。
任何市场和产品的衰退期都是不可避免的,但竹林凭借着强大的根系,不断新陈代谢,长出新的竹子,同时根系也在不断向外拓展,慢慢拓展到新的区域中去。生态链就是小米以投资的方式来找竹笋,构建自己的竹林,生态链内部实现新陈代谢,不断有新竹笋冒出来,一些老竹子死掉了也没关系,因为根系发达,会不断有竹笋冒出来。
小米从自然生态和生态型企业特征中归纳出了三个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竹林生态理论: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独立的生命体、生命体(生物之间)有相互依存关系、在从环境中汲取能量的同时,生命体也在不断自我发展。
简单来讲就是共生、互生、再生的逻辑。在小米的生态链中,孵化初期的新生命分享了小米的红利; 在中间阶段是价值放大器的阶段,生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增值; 最后,他们不断创造新价值,通过再生产和进化创造新价值、新形态。
小米摸索出来的共生、互生、再生的竹林生态核心思路说明了,今天企业建设管理不得不联想起生物学,企业商业模式越来越具备生物学属性,生物学特征。传统上叫企业生命周期,未来叫新陈代谢,企业就像就像生物体一样,通过多个触角接触市场,通过用户交互
小米生态链与未来生态型企业思考
互联网生态链即互联网生态经济,未来商业将会形成全球化的开放式闭环共享生态系统,通过跨界创新、创造全新用户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下一代经济形态。小米生态链企业就是一种高度灵活,能够自我更新、可以进行新陈代谢的企业组织。通过生态链企业发展,小米实现了以小博大的杠杆威力,创造了数十倍于自身体量的商业成就。未来生态型企业将具备下面几个特征。
1、平台化战略的必然结果
当市场变化不明显时,企业竞争法则是“做大做强”,“做大”之后可以“变强”,因此集团化发展是早期企业的必由之路。然而一旦市场频繁变化时,就会出现“船大难掉头”“大而不强”,今天的集团企业正处于这个尴尬境地。
企业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从小到大,最后发现开始有些不堪重负,如何才能做到“大而强”?只有进化为生态型企业才能实现。互联网时代,集团企业多数将选择平台化战略,而平台化战略将是生态型企业的前奏,集团企业进化成为生态型企业是市场适者生存作用的结果。
传统的集团企业中“母子矛盾”与“子子矛盾”都是“大企业病”的表现,任何管控措施都只能起到缓解作用,因为这两种矛盾是精英价值形态组织的必然产物,集团企业只有转变为生态型企业才能有效克服,因为生态型企业内部没有了母子关系,子子关系转变为角色关系。集团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生态型企业,尤其是实施平台化战略的集团 企业最终必然走向生态型企业。
小规模企业则将进化为小型生态企业,只不过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不再是企业组织,而是一个个团队,是团队的生态系统。
2、兼并重组培育生态型企业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行业内以及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速度加快,无论是国家政策的“有形之手”,还是市场变化的“无形之手”都在推动,如果说兼并重组之后形成传统的集团企业,那么无非又将重走老路,老路走不通自然变成死路,要想避免重蹈覆辙,生态型企业将是不二的选择,这也将培育出大量的生态型企业。
具备条件的集团企业,通过建立生态系统,把重组企业纳入生态系统中,放弃传统的母子公司关系,建立一种平等的角色关系,让每个重组企业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此时生态型企业将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法则,例如正在西方流行的合弄制,让所有重组企业找到各自的角色定位,能够在生态企业中发挥自身优势,并在生态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价值循环。
3、供应链竞争催生生态型企业
如果说未来的竞争是供应链竞争,那么供应链竞争也将催生生态型企业。只有生态型企业才能把供应链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供应链的最大优势。如今供应链竞争越来越明显,为生态型企业创造了条件。
在市场中,供应链也是产业链,生态型企业将是一种产业企业,将覆盖整个产业链,建立生态企业的本质其实是建立产业链,只不过并非简单的产业链,而一种产业群落,因此生态型企业最终将发展成为产业生态圈,如今的生态企业体量均相当惊人。未来随着人类价值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会出现更多的巨型生态企业。
*欢迎就案例内容进行讨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