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马读财
在第十八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经济学家李稻葵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思路转变:一是实体经济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长期需求培育之间取得平衡;二是金融要在去杠杆和宏观杠杆结构调整之间取得平衡。
针对第一点,重点培育国内市场,把潜在需求释放出来;针对第二点,建议多发国债,少发地方债。
那么李稻葵的这种说法,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如何解读?】
首先,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下:
①、以往都是供给侧改革,现在应该培育需求端,很多老百姓还没坐过飞机和高铁,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
②、以往强调去杠杆,但现在不应该所有的地方都去杠杆,宏观杠杆只有2.6倍,地方杠杆偏高。所以应该调整结构,建议多发国债,把一部分地方债转为国债。
李稻葵强调,中国居民储蓄率高,投资渠道只有股权和债权,股权不适合,所以要在债权上做文章,应该加大发行国债的力度。
小马读财认为,李稻葵的观点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培育需求、居民储蓄率高,投资渠道少等。
【有不可取之处】
但不得不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即把地方债转为国债。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不能发股,但能发债,但这个债要还的,国家财政还国债,地方财政还地方债。
如果国家增加国债或者替地方政府发国债,虽然提高了宏观杠杆,但万一还不了,国家财政就困难了,动摇国家根本。
【应该怎么做?】
那如何在去杠杆和调整宏观杠杆之间取得平衡呢?应该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率。比如现在国债比例小,地方债规模大,不一定非要加大国债发行,也可以考虑减少地方债,有些地方效率低,就让他爆雷,而不应该发债。
【总结】
综上,李先生是国家智囊,掌握着核心数据,讲了很多令人信服的论点,但小马读财认为地方债转国债这个观点非常危险,会加大国家财政的压力,应该慎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