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家串门时的祝福,是不远万里的和重要的人在一起。
但在这里,年,却有些不一样。
迁 徙
与往年不同,由于春节值班,儿子要留守单位。老张寻思着,今年带老伴一起去儿子那里团聚。
从山东青岛到江苏南通,全程有682公里。儿子打电话来,说要帮老俩口订机票。老张嫌贵,坚决不同意,自己排着长队,总算买上了火车票。
临行前,老张寻思着,总得给儿子带点什么。一个人在外求学、工作,也不知道受了多少苦。
赶个大早,老张忙着张罗,在他看来,只有镇上的集贸市场才能买到正宗的年货。大包小包,严严实实,全是儿子最爱吃的鱼干、香肠和坚果。
几百公里外的南通,小张早已把屋里屋外都打扫了一遍。他给床铺换上厚厚的被褥,南方没有供暖,可不能让父母冻着了。
父母是头一回来南通过年,小张特地准备了爸爸最爱喝的烧酒。一家三口,一桌小菜,一壶温酒,这就是小张一家,全新的年味。
荣 归
过年,回家,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每逢春运,不管距离多远、路上多辗转,回家这个念头,只会越来越强烈。
一句“爸!妈!我回来了!”,或许是父母一年当中,最期待的话。
在监狱,每年春节只有一部分民警正常回家过年。这是监狱工作的需要,也是每逢节假日的“惯例”。
小王是新人,今年刚参加工作。
“小伙子第一年工作,还要回家看看的。”
在监区长的要求下,小王成了春节回家过年的一员。
下了班,小王匆匆赶到市区。他用刚发的工资,给一家老小挑了新年礼物。
给妈妈的化妆品,给爸爸的剃须刀,给奶奶买件红棉袄?过年红红火火,新年健健康康!小王这么一想,挺好!
“儿子,你几号回来?你奶奶天天念叨着你呢!她要看你穿警服的样子!”
“警服有什么好看的,不都一样啊!”
妈妈得知儿子要回家过年,欣喜地问东问西,可小王还有些不习惯。
临行前,小王还是把警服从衣柜里拿了出来,又跑到隔壁宿舍,借了熨烫机,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把警服给熨平整,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了回家的行李箱。
其实,在他的心里,这或许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他 乡
一大早,老杨就把妻子从床上拉起来。今天是女儿从北京回来的日子,老杨寻思着,让妻子多准备几个女儿最爱吃的菜。
平日里一般不主动开口的老杨,提前好多天就和同事调了班。错过了送女儿去北京的日子,他决定,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去车站接女儿。
早早来到车站,老杨挤到了一个出站口正对面的显眼位置。虽然时间还有一会儿,但只要有人出站,他就伸着头四处张望。
来了!
“闺女!这儿呢!!!”
终于看到提着大包小包的女儿,老杨拼命地招手。还好,这一口浓浓的四川口音,在人群中并不难找。
女儿穿过闸门,老杨立马接过行李箱,大包小包都往身上扛。
“走!回家!”
老杨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两人大学恋爱,毕业后又一同到江苏省连云港监狱工作。后来,几经辗转,两人调到了江苏省通州监狱工作。
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老杨在江苏南通买了房,把父母也都接了过来。夫妻俩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总算是在江苏南通扎了根。
新年里,老杨会下厨做一桌地道的川菜。一家人围桌而坐,乡音未改,家乡的味道也没有变。
漂泊多年,在老杨看来,哪里有家人,哪里就是家乡。是的,他乡,早已成故乡。
离 别
小刘是安徽人,妻子的老家在江苏徐州。
今年过年,小刘要值班,夫妻俩商量决定:妻子一人带孩子回徐州过年。等到年后小刘轮休了,他再到徐州接上娘俩,一起回安徽看望自己的父母。
由于怕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辛苦,小刘一早就把准备好的年货都快递给了岳父母。启程那天,小刘开车送妻子孩子去车站。车开了一路,小刘的叮嘱也说了一路。
“路上要注意安全,到了给我打电话!”
“车上把儿子外套脱掉,下车前再穿上。”
“儿子,你要跟着妈妈,不要到处乱跑,听到没?到姥姥家,要叫姥爷姥姥好!”
……
依依不舍地看着娘俩通过检票口后,小刘深呼了一口气。只有经历离别的人,才更能体会团圆的不易。
小刘转身离去,下午他还要组织服刑人员打扫监房。他要帮助这些“离别”的人,寻找“团圆”,辞旧迎新。
远 方
服刑人员徐某在民警的带领下开始布置监房,挂上大红灯笼后,高墙内的年味更浓了一分。
这是徐某在监狱里迎来的第五个新年,每年春节他最期盼的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5分钟的电话,虽然说不了太多,但也承载着一个个渴望团圆的心愿。
春节期间,徐某打算在监区的迎新活动上演唱一首《父亲》。他期待这首歌,能将自己的祝福,送到远方的老父亲身边。以及那些,深藏在心里的愧疚。
当然,还有1年3个月,徐某将刑满回家。他更希望在真正团圆的那一刻,能够当着父亲的面,再唱起这首歌!
年味里
年味里,有人幸福相聚,有人选择离别,有人身在他乡,有人终回故地。
都说,有家的地方,就有团圆!其实,这些年,不是年味变淡了,更不是我们渐行渐远。
只是,彼此的心中,都多了一份,坚持下去的执着和信念!
— 你的年味,是什么样的 —
欢迎给小煜留言
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江苏监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5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