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洪坑古村觅芳踪(土楼故事之一)

洪坑古村觅芳踪(土楼故事之一)


  徐转的水车、潺潺的溪流、村头的榕树、庞大的土楼,连同祥音缭绕的妈祖庙……每每踏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客家土楼核心区所在地、“中国十大古村落”之一的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时,这一切,总让我觉得这里氤氲着一种温馨的气息。这股袅袅发散的暖暖气息,给这个古老村落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这一次,我是来寻找江月娥的。当我告之此次来意,同行一个年轻人笑了起来:“怎么找啊,她是故去多年的人了。”我故作神秘地把食指竖在嘴边,轻声地说:“没有啊,她还在村里,活得好好的,今天我要找到她。”

对于江月娥,我仅知道她是出自书香门弟,出生于最大土楼高头乡的承启楼,上世纪二十年代嫁到洪坑村一户有钱人家当媳妇,后来夫妇双双到南洋创业,日子过得富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的铁蹄踏入南洋,夫妇俩为避战乱,无奈带着五个孩子回到洪坑村。回来不久,一场瘟疫,带走了她的公公婆婆、丈夫、弟弟、弟媳,她为抚育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经常为别人挑货挣取脚力钱,独自带大了五个孩子、三个外甥,并把这些孩子都培养成了有用之才,江月娥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一片蓝天。我想了解,这个传唱千遍、百善一身的江月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初春的阳光最是柔软,行走在和风吹拂的村道上,呼吸着清新的气息,令人沉迷于远远近近飘忽的暖意里。走过一段竹影婆娑的绿色大道,正迷醉于曲径通幽,眼前豁然开朗,抬眼望去,正前方是遐迩闻名的振成楼。圆圆的土楼,犹如童话般的圆圆城堡,耸立在面前展示着迷人的英姿,解构着生命的力度,诠释着先人的智慧。

  我首先在这里寻找江月娥。这座迷醉众多游客的振成楼,是美轮美奂客家土楼的代表作之一,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在1912年建造。当时的永定是重要烟区,他们依靠做烟丝、烟刀发了大财,花费八万光洋盖起了此楼。相较于数百上千年历史的其他土楼而言,它还显得年轻,但它是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的,其内部仿西洋式装修,“外土内洋”的建筑风格,在众多土楼中显得罕见,古朴而又时尚,赢得了“土楼王子”美誉。

  渐近便是振成楼门口了。“振纲立纪,成德达才”,这是镌刻在振成楼大门两侧的楹联,其意是振兴纲常,树立法纪;成就个人品德,成为国家栋梁。横披是“威凤祥麟”,凤凰与麒麟都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寓意希望楼内的子孙成为杰出的人才,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进得大门,迎面是石质门框的内环正门,门楣镌刻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写的“里党观型”匾额,两边镌刻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进入天井,振成楼中堂大厅柱联跃至眼眶:“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能不为忧患挫志不为安乐肆志,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先贤们谆谆教导着后代,要做到孝悌与勤俭,坚守做人的底线,能够不会因为暂时没有忧患而丧失自己的志向,自然也就不会处在安乐境地而放纵自己的情志;在职为官没有非份得到一两银子,居家过日子不要浪费一两银子。

天井东侧为超庐厅,右侧为醒庐厅,分别与侧门相对,石刻柱联分别是:“振刷精神担当宇轴,成些事业垂裕后昆。” “醒世金绳觉,庐山面目真。”前者为民国初期中国五大书法流派之一李振代表人物、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笔迹。外环后向为阔口厅,较宽敞,与内环后墙、两侧的青砖隔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厅前为天井,厅口两侧分别设拱门,与外环的内通廊贯通。厅内供奉观音神龛,两边楹联:“振刷精神,功参妙谛;成就福德,果证菩提。”厅后壁两边悬挂楹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返身出了振成楼,我默默念叨着:当年江月娥这个出身书香门弟的女子,是否也如今天的我一样,细细品味这些楹联家训呢?是否时时惦记着祖先的叮嘱,再苦再累也要把子孙抚育成人,让下一代知书识礼,做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沿着整洁的村道,我来到奎聚楼。这座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土楼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三堂两落,是宫殿式结构的方形大土楼,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 “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设计者是清朝翰林学士巫宜福,他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其内楹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静以修身,指以静思反省来修养身心,使自己尽善尽美。笃行,指行为淳厚,纯正踏实。俭以养德,指以俭朴节约的思想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友贤,即以贤人为友。“入则笃行,出则友贤。”出自荀子《子道》:“故君子入则笃,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强调的是“孝道”。

  一路行来,我仿佛看到了江月娥,她孜孜以求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闪现。700多年前,根在中原的洪坑村林氏始祖,为躲避战乱客居于此,虽然远离家乡,但他们认为,只要有后世子孙,就要有文化的薪火相传,对后辈的文化教育才能确保家族长盛不衰和客家文脉的传承不断,他们把祖宗传下的家训家规口口相传,还镌刻在墙上,让子子孙孙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正是因为这样,一代代洪坑村人沿袭并传承着“崇文、重教、明理”的祖训,使子子孙孙受益非浅。

  在村子北边,在一座叫“日新学堂”又名“林氏蒙学堂”的建筑前我久久驻足。只见内大门横额上写着“THE DAILY NEW SCHOOL”,英文在地处永定山区的百年建筑中难得一见,显得特别醒目。日新学堂是一座有别于传统书院的近代学堂。清朝光绪年间,当地村民林仁山跟随父亲经营烟刀生意而发家,但不久,林家父子的烟刀生意受到了更为先进的日本烟刀的冲击,这让他们意识到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因此,1905年,林家父子倾其所有,在洪坑村兴建了一所新式学校——日新学堂,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学习先进的知识,使客家文脉得以兴盛绵延。

  客家人特别重视教育,从江月娥身上足以得到体现。其实在洪坑村,像江月娥这样竭尽全力培养后代读书的客家人并不是个体的特别现象,而是洪坑村大多数家庭都会做出的选择,“重教明理”在这里已经发展繁衍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世代传承。后人没有忘记江月娥,上世纪六十年代,她的一位远在国外的外孙,专程回到家乡,在村里修了一座“月娥桥”,但当地人都习惯叫它“外婆桥”,外婆桥的故事,也被洪坑村的子孙们记住和怀念。行走在外婆桥上,我感慨万端。

  此时,我似乎读懂了江月娥。如果说,客家土楼是客家人精神家园的物化,那么,这些祖训家风就是土楼客家人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无论对于世代居住在土楼里的客家人、抑或是迁移到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他们始终谨记客家家训的精髓,延续着客家人家国情怀的梦想,让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幢幢亮丽土楼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找到了,我真的找到了。”面对着穿过村庄的涓涓溪流,我喃喃自语,“江月娥其实就是饱蘸客家精神濡染的一代客家妇女啊,她的精神将永远温暖着洪坑古村落的人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4676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