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维新派,戊戌七君子之一谭嗣同,总结二千年中国政治制度。他说过一句花,叫做:“百代皆行秦政制”。
这个,实在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
秦政焚书坑儒,仇富、仇视文化,仇视知识分子,剥夺了民众独立思考的权力。说真的,如果秦政百代行下来,中国恐怕倒退到美洲印第安人水平。
应该说,“百代皆行汉政制”的。
毕竟,即使文字狱盛行的大清帝国,依然产生了不少享誉世界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汉代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各项文化、制度的基础。
汉宣帝刘询,名病已,他在位期间,西汉国力进入鼎盛阶段。此时,汉朝政治清明,四夷宾服,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历史上称为“昭宣中兴”。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子,是根正苗红的皇家血统。因为受到“巫蛊之祸”牵连,刘询曾祖母(卫子夫),还有爷爷(太子刘据)被迫自杀。小小年纪的刘询,便跟随外祖母进入了监狱体验生活。
汉宣帝刘询,也成为史上唯一做过监狱的皇帝。
刘询从小在民间长大,深知民间疾苦。他上位之后,对于贪官污吏,可谓零容忍。本着公正原则,严肃司法制度,大力平反冤狱。每当一个刺史上任前,汉宣帝都亲自召见,勉励他们为百姓谋福利。
如果按照汉宣帝刘询既定方针走下去,汉朝或许成为延续千年的帝国。
奈何汉宣帝刘询做错了一件事情,让大汉急剧走下坡路。
什么事情呢?
就是接班人问题!
原来太子刘奭,也就是以后的汉元帝。他的老师都是一些儒生,在其耳濡目染之下,刘奭“柔仁好儒”。而汉宣帝所任用的,都是“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循名责实”。
汉宣帝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当时的太子刘奭,觉得父亲为政过于苛严,便委婉地谏言,应该多任用儒生,刑罚应该宽容一点。
汉宣帝勃然变色,怒斥太子,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汉家制度乃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他认为儒生们拘泥于西周所谓的德政,往往不察古今之变,名实之分,怎么能够让他们治国呢?
霸道,就是讲法制,不讲究人情人面;王道,就是行儒家仁政,仁爱百姓子民。
所谓霸王道杂之,其实就是儒家和法家并用。儒法互补、儒法交融、儒表法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缺一不可。
汉宣帝很想更换太子,奈何刘奭是他跟患难妻子许平君所生,又不忍心废掉。
后来继位的汉元帝柔仁过度,对奸佞小人都将仁爱,不讲法治,汉朝逐渐衰落了。
何以如此呢?
法家的法治精神,就是“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它坚持“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间接满足了底层劳动人民等贵贱、均贫富的梦想。君不见,刘邦、朱元璋成功登山帝位之后,血腥屠戮功臣勋贵,江山反而做得牢固,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过度强调低层民众利益,就会走上专制独裁的另一面。比如,韩非子就主张把不直接从事物质的人,视为蛀虫。诸如国君身边的近臣、儒家学者,靠耍嘴皮子吃饭的纵横家,商工之民,还有游侠,称为“五蠹”。这些个“五蠹”,不从事从事农耕却丰衣足食,不上战场却有官爵,危害极大。明主不但都要从精神上,还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
所以,法家这个缺陷必须由儒家来弥补。因为儒家文化,不仅仅是道德哲学,它涵盖了《六经》,经史子集诸多学问。
那么儒家和法家关系,应该怎么摆放呢?
从阴阳关系来考察,儒家为乾阳、阳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奉行活到老,学到老,格物致知……读万余卷书,行万里路。一事不知,深引以为耻。
法家呢?
法家代表坤阴,坤之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即民众要顺从法令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得出法治的必要性,不大相信所谓道德约束。
秦国商鞅变法,其实质就是以严刑峻法+物质奖励,让民众顺从。即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打破贵族凭借血缘优势,获取国家财富和利益的局面,鼓励大家耕田织布。
按照乾阳坤阴的辨证关系,也就是易经泰卦的启示:坤上乾下,天地交感而万物通也。
法家,应该是执政党,在上位,即君主应该光明正大弘扬法治。
儒家,应该是在野党,在下位,即士大夫应该是儒家。
儒家的阳刚之气上升,法家的坤阴之气下沉。如此阴阳二气交感,就能够产生新生事物。
故而儒家和法家关系,应该是“儒里法表”。
换成现代说法,就是依法治国。
而大汉朝是“儒表法里”,儒家是主旋律。这也难怪,为何教育出一个“柔仁好儒”的皇帝。最终,儒家皇帝王莽终结了西汉王朝。
法家思想能够把一盘散沙的民众,迅速团结在一起。
自秦汉以来,一个枭雄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彻底在军队,在社会生活之中,彻底贯彻法家法治精神。 秦始皇、刘邦、曹操、诸葛亮、刘秀、王猛、李世民、朱元璋等,莫不如此。
所以说,中国历史就是儒法斗争的历史。开创一个崭新大一统王朝的君主,必然信奉法家的。等到王朝进入中后期,谁也不把法律当一回事。于是,儒家等级制度,有功不赏,有过不罚,耽于享乐,纲纪废弛,腐败丛生,则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一个枭雄再度出世,创立一个王朝。
然后,整个社会进入下一个轮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