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考高分,学生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在上学的时候,总有这么一句话在学生口中流传:“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分数始终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因此,不少孩子为了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拼命地考一个高分,为“高分”而绞尽脑汁。
一到家长会期间,父母们最喜欢问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家孩子这次考了多少分?
而父母们最怕老师的回答就是:孩子平时表现不错,就是有些贪玩,这个成绩不太好,放到班级来说,就有一点拖咱班后腿了,请家长多督促他学习,多帮帮孩子……
父母们一般听到这种回答都是很无奈的表情,孩子也不是没有报辅导班,也不是不认真学习,可是,90分的成绩还是拖后腿的存在,让家长们能怎么办!
全班都在学习,全班的孩子都在努力,而全班孩子的父母们更是不敢松懈,因为一旦你停止了努力,你的孩子就是吊车尾的存在。因为近些年来,孩子们的分数已经被家长和老师们推到了顶峰,90年代,孩子只要考到了60分及格线,父母就会很满足,而在10年代,满分才是家长们的追求,这就如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60分及格线早已不能满足父母们的需求。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在应试体制的压力和有限供给的优质教育资源下,无论是孩子们,老师们,还是父母们都已经进入了学习误区:
1. 父母们片面追求孩子一定要考高分,分数成为评判的标准;
2. 孩子们没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一味地追求分数和成绩,学习知识变成了刷题、再刷题。
3. 学习方法没有创新,永远都是“提前预习、反复复习、纠错学习”等方式,千篇一律;
4. 学习任务沉重无趣,补习机构永远不嫌多,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在被一步一步地催生扩大;
5. 家庭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济成本等,已经严重的侵害了和谐的家庭关系。
学习的本意是让孩子们拥有知识、增长智慧以及见识,而现在却变成了只会做题、追求高分的学习机器。如果学生仅仅是为了“高分”而学习,他可能最后连“高分”也无法获取。
为了考试成绩,学生付出代价,“填鸭式教育”伤害了孩子的求知欲。
总结来说:
小学的时候,课本简单、试题容易,孩子们常考100分,父母一看也非常高兴,于是常表扬,孩子听到爸妈的夸奖,自信心也跟着上升。
到了初中的时候,课程增多,知识难度加深,试题难度上升,孩子们考满分的希望不大,于是,某次考了98分,爸妈说成绩下降了,不认真学习了,于是批评变成了家长们的口头语,于是孩子们就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
高中时期,课程再次增多,知识面延伸且难度再一步加大,试题满分成绩依然不太可能出现,孩子的分数也直线下降,于是乎,老师父母各种批评接踵而来,厌学情绪再一步加深。
大学时期,大多数的父母都不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了,只要不挂科,顺利毕业就行,可是孩子却迷失了方向,不知学了一二十年的目的在哪?
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最终,学习还是伤害了学习本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2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