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今天阅读的章节告诉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还要讲书。
塔勒布《反脆弱》一书中强调,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法。
这是因为阅读的两个特点决定的。
阅读的两个特点:
一是主动性
我们去读书,往往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找一些书籍来弥补知识缺口,填充自己认知框架中欠缺的部分。
二是针对性
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转化为多向度的人。多向度的人具备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性能力,同时也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感性能力。
理性能力是通过阅读将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在转化为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能力。
人们除了读书之外,也可以通过听书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樊登老师有一次去西安分享,在车站遇到了一位奶奶,交谈中得知这位70多岁的老人专程来西安参加樊登老师的线下分享课,她说教育孩子的时候跟儿媳有分歧,儿媳就给他办了樊登读书的会员,通过听书,掌握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且跟儿媳之间改善了关系,相处的特别融洽。
讲书帮助一些特殊人群获取知识。
听书是21世纪一种新的知识传播的方式。是教育方式的改革,更是学习习惯的改变。
听书比看书更易于传播识,同样能帮我们建立基础的科学观,形成批判性思维,知道世界的多元化,增强换位思考能力,多角度看待世界。
读懂一本书并且把它讲出来,会帮助知识更好的传播。
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要讲一本书,就要先弄懂一本书。先不要管生僻字,找一个清静的环境,把手机放远一点,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深度阅读,找它的脉络、意义。让大脑费劲,产生摩擦,通过多次运算激活脑神经元,这样才能够寻找出并记住要讲的点:
比如这本书的框架是什么?开篇先说了什么?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有几个?最有价值的点在哪?
通过沉浸式学习,让我们的思维成长,帮助我们成为事件的主人翁,不断地体会、探索。
沉浸式学习往往是有目标导向的。
什么叫沉浸式学习?什么叫观光式学习?
比如我们到上海旅游,如果我们跟着旅行团去,就会根据行程到城隍庙,明珠电视塔,上海外滩……,这些固定的地方,走马观花地拍了照就走。有的时候到了家里去过哪些地方都忘了,历史、当地文化更是不甚了解。
但如果你有家人或朋友在那,去呆一两个月,走一走上海的小弄巷,尝一尝当地的街边小吃,逛一逛菜市场,穿梭在街头巷尾,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跟街头的老上海人聊聊天,沉浸式的融入他们的生活,就会实现想了解上海这个城市的目标,这种沉浸式的旅游,就跟沉浸式学习一样。是有效的,能实现某种目的的。
沉浸式学习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现在孩子的学习大多数都是观光式学习。
学习一个章节,然后考试小结,好像记住了,其实很快就忘。沉浸式学习,除了掌握学会,还会结合应用,会让大脑产生劳累,并通过挑战牢牢的记住。
通过沉浸式阅读法,会把一本书读懂,并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讲得明白,而在讲述的过程当中,需要旁征博引,我们就要不断地往大脑的知识库积累储存。通过大量阅读形成大脑中的知识连接。知识指数增长时,大脑会因为被反复利用而更强健。
大量阅读之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在未来面对不确定性时,具备了了反脆弱的能力。
什么叫反脆弱的能力?
假如一个水杯在两米的地方扔下,一定就会碎了,这叫脆弱。
一个铁球在两米的地方扔下,不会有变化,这叫坚硬,但不叫反脆弱。
一个乒乓球在两米的地方扔下,接触地面的时候会形成反弹,这个就叫反脆弱。
就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弹性。
校园中学到的知识,都不具备这种能力。纵观中外的名人,能人,他们的能力都是通过大量的自我阅读实现的。
《反脆弱》一书的作者说,大学是在做教小鸟飞。牛顿,比尔盖茨等人的能力,自从校园中来,他们本来就是会飞的小鸟,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创造力,思辨力各种能力,为人类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我们要读懂书,还要要学会讲书,运用沉浸式学习方法,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具备更强大的创造力,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1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