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落榜清华后,女儿痛哭央求父亲,作为教育局局长,父亲只回1句话

落榜清华后,女儿痛哭央求父亲,作为教育局局长,父亲只回1句话

曾有人云:“民国之后再无大师”,所指的不仅是在混乱年代,各领域的大师层出,更是对比当下,当年的学术风气也更加肃正。当年的诸多大师,出身清华、北大的不在少数,而对于他们来说,子女自小所受的教育,更是要比同龄人远远超出一大截。高考自1905年起正式建立,从一开始的各高校自行出题、录取,到1952年的时候,全国统一录取标准后,高考的模式也被固定下来。

在1946年,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清华园,此时的清华大学的各系也在逐渐建立、完善,成为诸多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出生知识分子家庭的翁如璧,不仅受父亲的影响,接受新式教育的学习,更是从小到大养成了读书看报、研究学问的习惯。在当年大多数学生只能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翁如璧早已看完了诸多的国内外名著,更是当年学习英文的最早批学生之一。优越的家庭环境,以及卓越的学习能力,让翁如璧早早的立下了清华大学这个高考目标,而对她影响最大的则是父亲翁独健。

翁独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甚至在小时候由于身体原因,只能被姐姐背着行走。由于当年缺乏足够的教育氛围以及环境,后来即使上了学,翁独健也只是草草了事,对学习并不多上心,而母亲却看到了翁独健在学习上的天赋,痛定思痛的翁独健,凭借惊人的毅力以及超越常人的努力,终于在1928年考上了当时被命名为北平燕京大学的北大。在上学期间的翁独健,没有放纵自己,不仅在学习上保持着赤子之心,更是在闲暇时间在学校打工,维持日常生计,终于在1938年成功获得了哈佛的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先后担任国内各大高校的教授,而在女儿参加高考的1957年,翁独健正是当年的教育局局长。

在高考之前,翁如璧对自己的成绩很有信心,而在高考成绩公示之后,却因为寥寥几分,落榜清华大学。此时的翁如璧虽然焦急,但是在她看来,父亲正是教育局的局长,帮自己“开后门”、“找关系”,应当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当父亲拒绝之后,痛哭失声的翁如璧认为这事关自己的前途发展,无论如何想要上清华,而作为父亲的翁如璧却回答女儿:“只要自己努力,上哪个大学都能出人才。”争不过父亲的翁如璧最后只能乖乖的上了自己的第二志愿天津大学。

而受父亲当年那句话的影响,大学毕业后的翁如璧,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在自己所向往的领域,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来。诚如翁独健所言,大学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如果只是想要靠走捷径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付出,那么只会得不偿失。

精彩文章回顾:

每1718人有1人能上清华北大,而平均每50考生4人可上一本(重本)

粗心是性格原因?衡中数学老师:我用3个技巧,解决学生粗心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824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