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月一斤盐、一斤酱油、一斤醋。
老年人每人每月还有一袋面粉、一袋大米、四斤豆腐、两斤肉。
基本上全村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买啥、吃啥都是村里付钱。
村里发的豆腐和面粉
还有这种好事?村里哪来这么多钱呢?
年关将近,我们摄制组一行人带着问题来到了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马庄村,在算清了一笔笔“糊涂账”之后,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村民们的福利多了起来,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也好了起来,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马庄镇的这次产权制度改革讲起……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马庄村
钱,是怎么来的?
说起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就是要搞“清产核资”。
马庄村有大小50多家企业,占了村集体的建设用地。过去一些年在上交承包费上面不及时,一些老的合同标定额过低,从过去20年制定的合同来看,一亩地的土地租借金只有2000元,放到现在肯定不合适。
马庄村通过这次彻彻底底的“清产核资”摸清了全村的“家底”,也算明白了一笔“糊涂账”。
这本老合同,是1996年马庄村与村里的企业家们签订的,几十年来土地租金没有变过,一本厚厚的合同,本应该每年收入20万,而最少的一年只收上来9万块钱。通过这次的清产核资,20年来本该上涨的土地租金涨了上去,厂子规模也越来越精确。不少厂子厂子的占地面积,也越量越大。
拿李沛明家来说,清产核资前,厂房的占地面积只有3.3亩地,而通过这次清产核资发现,3亩地的厂子变成了15亩。
“清产核资”后15亩的厂房
给村里的租金也从每年6600元涨到了37550元。不光老李家,全村的老板们也都通过这次清产核资,重新摸了摸自己的“家底”,跟村里签订了新的合同。
这一下,马庄就每年增收了100多万。
然而这钱好收吗?多交的这些钱,老板们肯交吗?
钱,该怎么收?
起初,大伙们的抵触心理自然很严重。加上你不交我不交的攀比风气。钱就很难收,更别说签合同了。
甚至新合同刚发下去,第二天个别人还成立了“小组织”准备一起不交这个钱,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不过随着中央文件的下发,村集体意识到,通过这次产权制度改革,村里将“遍地是黄金”!如何执行下去,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首先,制定相应的规矩,根据中央下发的文件,制定规则,告诉村民、老板们不能违法。
其次,制定了《企业单位用地负责人须知》,大伙儿一起学习《土地管理法》、产权制度改革文件。提出什么问题,回答什么问题。
最后,给大伙儿讲道理,这20多年不涨的租金也该涨涨了。
之后便定了3天签完合同,第一天就签完了三分之二。
可谁曾想,第二天村总支书记的电话就被打爆了,不想签的人依旧不想签。打电话、送礼。避之不及。第三天一早村委会开会就制定了新规矩,所有村委会成员不得跟他们单独见面,手机关机。见面必须有村民代表和党员一起。
签订的59份新合同
困难重重,可这新的59分合同算是签完了,这钱,也就磕磕绊绊地收上来了!
钱,该怎么用?
修路之前
修路之后
眼前这条新修建的柏油路,是连接马庄村与张博附线的主干道,全长4.3公里,马庄村在前期投资63万元的基础上,又吸引了国家投资170万元。而这钱,就是通过这次“清产核资”收上来的。
增收的100多万,工资支出保持在30%,给村民的福利待遇是36万左右每年,剩下的钱就用于机动和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免费领肉
在马庄村的村务公开栏,大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旧村改造支出,小到幼儿园生活补助、70岁以上老人补助,一项项、一笔笔都列得清清楚楚。
交通改善了、环境改善了、福利也越来越多。从穷了个人富了集体,到穷了集体富了个人!
不仅仅马庄这一个村,在淄博市淄川区的很多村都严格按照依规量化到人、确权到人,重点保障贫困户利益原则,抓住机遇,先行先试,按照全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趟出路子,总结经验,将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为全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自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马庄通过“清产核资”既是先行者,也是样板村。
大量的集体资产,如果不盘活整合,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不尽早确权到户,就存在流失或者被侵占的危险。更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她们幸福生活的背后,一场改革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着。
尽管困难很多,路还很长。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人说,不为彼岸只为海,但这次,相信我们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编辑:李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7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