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咨询案例连载之十:孩子性格不完善难以应对高考(二)

咨询案例连载之十:孩子性格不完善难以应对高考(二)

父母要注意:孩子性格不完善难以应对高考(二)


今天来说说强迫症对孩子高考的影响。



文杰做事非常追求完美,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会重复做很多遍,即使这样,结果让文杰满意的时候也不多。过度追求完美,效率自然很低。文杰写作业会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写作业对文杰来说更困难,有时候作业实在写不完,就一个字不写了,直接放弃。

文杰还有严重的强迫思维,每做一个决定都要反反复复地思考,反反复复地比较,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非常疲惫。文杰在其他的方面想的也非常多,比如老师怎么看我啊?同学会怎么说?我这样做对不对呢?这些想法会增加文杰的焦虑,所以文杰的情绪大多数时间都处在焦虑中。

由于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想这些事情,文杰学习时就难以有那么多精力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

文杰虽然有明显的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父母也没太在意,没有带孩子去治疗,导致文杰在高考的时候就出了岔子。高考第一科考的是语文,文杰写作文时,总想找到一个最好的思路,这样写不满意,那样也不行,越着急,脑子越乱,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了,交卷时间到了,文杰的作文栏了还是一片空白。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第一科失利,对于追求完美的文杰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接下来的考试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科不如一科了。



强迫行为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吃饱了,还要不停地吃美食;房间脏了就不能睡觉,一定要打扫干净才能休息;明知看手机玩游戏不好,却忍不住玩到很晚…….

强迫人格的孩子大多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这些父母在孩子早期设定较高的行为准则,并期望他们恪尽职守。比如,不把玩具收拾好不能吃饭;不改完错题不可以睡觉。

这样的父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赏罚分明,对好的行为大家赞赏,对差的行为严加指责。这种缺乏情感的管教,把是否做好事情放在第一位,忽视孩子感受的做法,便会培养出缺乏情感的孩子。最糟糕的是,孩子还会认同父母的严谨态度。

孩子如果受到过早和严苛的呵斥,或者父母过分的关注孩子的所作所为,都会与恪尽职守的家长形成权力争夺。吃喝拉撒睡和学习,原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事,被父母抢夺了。在这场争夺战中,孩子往往处于劣势,抢不过父母。

这种被控制、被评判、被规定的体验会使孩子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幻想,孩子会象征性地感到部分自我的恶劣、肮脏、羞耻和该受惩罚。为了抵消这种愤怒和羞愧感,孩子会尽力做到整洁、守时、有条理和正确。强迫症患者一旦形成这样的模式,即使后来父母对孩子放宽要求了,孩子也做不到对自己放宽要求了。



强迫症患者是理性的,几乎不能体会自己的情感,也不怎么会表达情感。我的一位来访者小雪,从上学开始学习一直归妈妈管,作业写不好,错题没改正,字写的不工整等等小事,都会被妈妈打骂。妈妈在管小雪的整个过程,都是缺乏情感的。小雪到了初中,就出现了厌学和强迫行为。

还有一些家长用道德教化孩子,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强迫症状。比如:“你没按时完成作业,你太不负责了,我很失望”;“你说好十点睡觉的,你没做到,你不够诚信”;“像你这么大的孩子,早就可以自理了,你还什么事都靠妈妈”。父母的道德教化,会让孩子产生羞耻和内疚。这部分情感,也需要通过仪式性的强迫行为来消除掉。比如,强迫洗手,睡觉前仪式性地反复整理衣服和床铺。

强迫症患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因小失大。比如前文提到的文杰,为了写一篇完美的作文,丢掉了整个高考。强迫症患者追求细枝末节的完美,看不到大局,正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果你的孩子有了上述的一些强迫症状,父母该怎么做呢?有一个三不原则很实用,即“不批评”“不催促”“不评判”,接纳孩子。另外,父母多与孩子做情感方面的互动,对孩子也是有帮助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6823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