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刚刚过去,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一年,浙商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浙江经济、中国经济直面挑战、坚定前行的身影。岁末年初,记者走访了一批知名浙商,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浙商在重重压力之下新的成长,看到了浙江企业悄然滋长的新品质,还有,不变的浙商精神内核——不畏艰难、与时俱进!一起来听听他们的2019年故事,以及新一年的愿景吧!今天推出第十一篇。
提起土建施工企业,许多人或许会想到尘土飞扬的工地;然而,在中天控股集团的许多工地上,预先工厂化制作的楼梯、阳台和楼板和外墙被吊装装配成几十层高的现代化高层住宅;工程师运用BIM技术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指挥现场施工和管理;传统意义的住宅和办公楼被赋予了绿色、节能等新的功能……
这就是中天控股集团面对市场变化,主动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也是中天控股集团董事长楼永良现在最关心的事情,“我不太关注什么经济周期等太宏观的事情”。
这让记者想到了查理·芒格的一句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楼永良已经将这个道理领悟得很透彻。他说,在中国,企业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能活下去。蛋糕还很大,中天更关注自己“分蛋糕”的能力。
不要怪增速下滑,蛋糕还很大
记者:2019年被视为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一年,中天如何看待这一年的?
楼永良:去年,在我们的主业建筑行业,增长是在放缓的,比如房地产业已经过了“黄金时代”,基建路桥的投资也在放缓,所以压力很大。但如果你换个视角,也会看到建筑和房地产业虽然增速大不如前,但仍然有高于GDP增长1到2个百分点的增长弹性。
其实,作为微观的企业个体,我们不用过度关注所谓的经济周期等太宏观的问题。2019年处于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仍然坚信,中国向好的大背景从来没有改变,中国的市场依旧巨大。
记者:为什么说中国市场依旧巨大?
楼永良:这样说,是因为一方面,新时代中国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比如,中国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不少地区城镇化率偏低,未来建筑业依旧有扩张空间,不要怪竞争太激烈,不要怪增速下滑,市场上还在为寻找理想的工程服务商苦恼,还紧缺合格的建筑产业工人,还缺少优质建筑产品,“蛋糕”还很大。
另一方面,这一年,建筑行业的业务结构、业务领域、专业技术都在发生的变化。未来,地下工程会变得更多,城市有机更新、既有房屋改造、未来社区等等,都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建筑业的机遇依然存在。所以,企业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你就能活下去。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我们怎么样去抓住历史机遇?一是要增加信心,二是要发挥民营企业体制机制的优势。
关注自己“分蛋糕”的能力
中天承建了杭州奥体博览中心主体育场 记者:我们了解到中天2019年保持了增长势头。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秘诀是什么?
楼永良:秘诀也谈不上。刚刚也谈到,2019年中国处于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传统的粗放式增长已成过去式,转型、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未来。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中天更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更关注自己“分蛋糕”的能力。所以,2019年一开年,中天就明确了转型的路径和着力点,建筑与房地产两大主业协同发展,深耕大都市,不断优化产业链;坚定质量诚信之路,打造行业标杆。3月份,我们给了自己一个新的定位——“建筑科技领先型的现代工程服务商、产品与服务领先型的美好生活服务商”。
2019年,控股集团全年完成产值与销售额1300亿元,完成营业收入1060亿元,这都是历史新高。但这其中,有几组数据我更关注:直营和股份制项目新签合同额超170亿元;承接EPC、设计施工等工程总承包业务超100亿元;承接建筑工业化业务超150亿元;交通和产业链营收超110亿元等。这说明我们正在重构自己的能力,打造技术驱动力,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记者:中天的创新发展之路,具体是怎么走的?
楼永良:通过技术驱动,通过数字化转型,向中高端发展。
总得来看,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融合,依然比较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建筑企业不应只在过去基础上改进一下,而是要加速自我革新,用新的路径、新的模式,赢得新的发展。
近三年,中天的技术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30%。我们要用科技进步推动企业转型,形成先进生产力。按照集团“七三”规划,就是2019-2021年的规划,要走“强技术”之路,有三大着力点:壮大设计力量、装配式建筑和信息化融合。
现在,中天已经有了四个专业设计院,1500余名专业深化设计工程师;布局二十余个建筑工业化的基地;同时开展技术体系建设,明确技术进步方向。
我们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专业研究所,主攻“数字建造、智慧建筑、建筑物联网”等研究方向,加速数字技术与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穿老鞋走新路”走不通了
记者:这两年一些浙江企业包括一些知名企业,都遭遇了发展的滑铁卢,中天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楼永良:无论整体实力还是标杆人物,浙商都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第一商帮,“明星”更容易被关注,但是,一些浙企发展出现的问题也确实应该总结反思。
第一代浙商大多靠的是务实勤奋、吃苦耐劳、商机意识敏锐、行动力强。但面对巨变中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就需要去寻找新的解决路径,“穿老鞋走新路”走不通了。
记者:您觉得现在企业家该如何做,才能穿越不确定的风雨,更好地走向美好未来?
楼永良:对此,要有新的理念和路径,才能继续在新环境中生存。第一,要质量、轻规模,把做强放在首位,夯实发展基础、强化企业管理、控制内部风险、提升专业技能;第二,着眼企业长远发展,在人才、研发、战略、文化、品牌上,长期、大力投入,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第三,聚焦主业,保持战略定力,在瞄准好发展方向后,就要避免左右摇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58083.html